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2 22:00:46
輕點鼠標,千里之外油田工況數據實時呈現;戴上智能頭盔,與遠程專家聯合解決疑難雜癥;無人機與巡檢機器人晝夜不息,重塑傳統巡檢模式——這一切正是中國石油數智化轉型的生動縮影。
這場轉型遠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一場深刻的戰略重構、組織變革和業務重塑。能源保障與安全乃“國之大者”,以數智技術賦能油氣業務不僅關乎企業價值提升,也有助于增強央企核心功能,端牢能源安全飯碗。
中國石油的數智化轉型并非一蹴而就。2000年以來,公司歷經20年集中統一的信息化建設,為數智化轉型筑牢堅實基礎。“十四五”期間,公司緊跟新興技術趨勢,今年初確立“數智石油”為集團第五大戰略舉措,加速邁向數智賦能新階段。
“大象”轉身,向來不易,但數智化理念正在觸及這家龐大企業的“神經末梢”。
告別“苦臟累”:數智化重塑一線作業
長期以來,石油工人的日常是“一身油、兩腳泥”。他們依賴體力與經驗,工作在“苦、臟、累、險”的環境中,每天面對的是繁重的人工巡檢和手腳并用的設備操作。
但如今,變化悄然發生。在鄂爾多斯盆地長慶油田,由無人機集群與巡檢機器人組成的“智能衛兵”24小時“上崗”盯防,機器人沿軌道滑行,僅需0.3秒便將相關數據傳至60公里外的指揮中心,巡護人員從3人精減至1人。
油區管線大多藏在山大溝深的地方。過去,巡線員得沿著管線走,安全風險極高。而現在,在數智技術的加持下,員工再也不用冒險跋涉,人員安全和交通風險大大降低,響應速度和運維效率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智能化作業已深入井下關鍵環節。依托中國石油昆侖大模型研發的“井下智腦”——頁巖油井下作業智能體,正以10秒的極速響應能力達到90%故障識別準確率,顯著提升了復雜地下油藏工況決策和作業效率。
目前,長慶油田以僅300多人的團隊,高效管理近200萬噸產能,人均油氣當量貢獻值高達4869噸/年,創造了國內非常規油田開發效率的新標桿。而這樣的一線案例,正在中國石油各處上演。
數智化轉型的效益顯而易見:目前,中國石油智能油氣田的應用場景已覆蓋50萬口井、4萬座場站,實現大型場站少人值守、中小場站無人值守,全產業鏈協同效率提升20%。
大模型賦能上百應用場景,占據AI時代競爭高地
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千行百業,油氣產業也不例外。
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戴厚良指出:“國資央企必須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牢牢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勢,搶抓機遇,推動人工智能與產業深度融合,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
2024年8月,中國石油首發昆侖大模型,成為我國能源化工領域首個通過國家備案的行業大模型。經過持續迭代升級,到2025年5月,中國石油正式發布3000億參數昆侖大模型,上百個深度賦能的產業應用場景同步亮相。
“百模大戰”,落地為王。而場景應用正是中央企業發展人工智能的最大優勢所在。從勘探開發、煉油化工到裝備制造,昆侖大模型覆蓋多條業務線,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
例如,在勘探開發環節,昆侖大模型構建智能化全波形反演應用場景,提高了地震波波動方程求解效率;在銷售領域,將AI智能體嵌入加油站管理系統,24小時在線響應員工及客戶問題;此外,昆侖大模型以“數字員工”助力管理與服務,“數字財會審核專員”“數字造價工程師”等23個專業高效“數字員工”上崗,全面提高業務效率效能。
高質量數據集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推理和驗證的關鍵基礎。中國石油建立行業、專業、場景三級數據集管理機制,數據集規模已達到500TB,為人工智能提供充足“養分”。
端穩能源“飯碗”,抓住數智時代主動權
今天,誰能把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經濟發展機遇,誰就把準了時代脈搏。作為國內能源產業的排頭兵,中國石油將數智化作為建設世界一流能源公司的核心抓手。
其中,工業軟件國產化為數智石油科技創新重點工程。
很長一段時間內,油氣工業軟件一度被一些西方國家壟斷。然而,工業軟件的自主可控事關能否端牢能源“飯碗”,這一關必須要過。在國家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指引下,中國石油持續推進重點工業軟件攻關,研發形成一系列軟件產品并實現規模化應用。
例如,中國石油自2011年起組建軟件研發團隊,歷經十余年的研發和創新,打造首套國產工業級油氣藏數值模擬軟件HiSim,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目前,該軟件已在國內百余個油氣區塊以及阿聯酋、乍得、伊拉克等十余個國家規模應用。
放眼全球,數智技術已成為大國競爭的熱土,數智石油是必須答好的時代答卷。
目前,中國石油已將“數智石油”納入集團公司戰略體系,制定發布“數智中國石油”總體規劃,布局實施信息化補強、數字化賦能、智能化發展“三大工程”,并成立昆侖數智公司、中石油(北京)數智研究院等數智化支持單位,用于推動從經營管理、生產運營到日常辦公管理的全面數智化升級。 文/李十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