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16 15:37:03
針對那些不符合傳統貸款資質但具備還款能力與還款意愿的特殊群體,如新市民群體、經濟困難大學生家庭等,銀行應從普惠金融的角度出發,積極創新貸款產品與服務模式,為他們提供適配的貸款支持,避免這部分群體因正規渠道融資無門,而成為貸款中介圍獵的目標。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據媒體近日報道,王女士去年通過中介辦理了100萬元貸款,雙方最初約定中介僅收取2%的手續費,然而最終她卻被收取了31萬元費用。檢索過往案例不難發現,類似情況并不罕見:貸款中介常以各類話術、多種名目,或是欺騙借款人,或是與借款人合謀,在協助借款人拿到銀行貸款后,違規收取高額“服務費”。
盡管各大銀行及相關金融機構反復聲明未與貸款中介開展合作,但貸款中介依舊十分活躍。深究背后原因,這與信貸市場的特殊性密切相關。對銀行而言,發放貸款并非單純看誰愿意承擔更高利率,而是首先要確保本金安全——只有借款人具備還本付息的能力,銀行才能獲得穩定的利息收益。而通常情況下,具備還本付息能力的借款人,往往不會接受過高的貸款利率。所以,銀行通常會先確定一個合理的利率水平,之后再向資質更優的部分借款人發放貸款。
但市場中存在另一類群體:他們因應急需求迫切需要貸款,卻不具備銀行要求的貸款資質,為了獲得資金,他們愿意接受更高的利率。而這部分群體愿意承擔的利率與銀行正常貸款利率之間的差值,就形成了貸款中介可套利的空間。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會給貸款中介可乘之機:銀行不同類型貸款的利率存在差異,這讓借款人有了套利可能。例如,當房貸利率大幅高于經營貸利率時,一些中介機構會通過虛構經營貸資質的方式,幫助借款人將房貸轉換為經營貸,從中賺取高額費用。
需要明確的是,銀行貸款中介與其他行業的中介存在本質區別。一般中介的核心功能是撮合交易,且這種交易需建立在買賣雙方充分掌握必要信息的基礎之上;而貸款中介則是利用銀行與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甚至人為制造更多信息壁壘來牟取私利,其帶來的危害顯而易見:
首先,借款人的借貸成本被大幅抬高,這直接導致其還本付息能力被嚴重削弱,增加了借款人的還款壓力與違約風險;其次,對于將貸款用于投機活動的借款人,高額成本會促使他們參與風險更高的投機行為,進而使銀行的呆壞賬風險顯著上升;最后,正常的貸款需求可能被擠壓,導致經濟活動的活力降低,影響市場的健康發展。
不可否認,信貸市場的固有特點決定了貸款中介這一黑灰產業難以徹底根除,但通過一系列舉措,仍能大幅壓縮其生存空間。例如,自2024年9月起,中國人民銀行已在山西、四川等五省份啟動“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試點工作。該試點要求銀行會同企業填寫“貸款明白紙”,由借款企業逐項填報所獲貸款需承擔的利息及非利息成本,并按照統一方法折算成年化率,以此清晰、真實、全面地展示企業貸款的綜合融資成本。
從實施效果來看,這一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許多企業在填報過程中才發現,自己此前被貸款中介“忽悠”,部分費用要么完全不存在,要么遠超合理標準。這一成功經驗同樣可推廣至個人貸款領域:對于不熟悉銀行個人貸款流程,但本身符合銀行貸款資質的借款人而言,通過“貸款明白紙”這類透明化方式,能夠繞開中介,直接與銀行對接,從而省下一大筆中介費用。
與此同時,針對那些不符合傳統貸款資質但具備還款能力與還款意愿的特殊群體,如新市民群體、經濟困難大學生家庭等,銀行應從普惠金融的角度出發,積極創新貸款產品與服務模式,為他們提供適配的貸款支持,避免這部分群體因正規渠道融資無門,而成為貸款中介圍獵的目標。
此外,對于那些合謀騙取銀行貸款的中介機構與借款人,銀行除了要嚴格落實貸前審查責任,全面核查借款人資質與貸款用途,從源頭防范風險外,更要在事后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格追責,依法依規追究其法律責任,大幅提升其違法成本。只有當違法成本超過違法收益時,這類違法行為才能得到有效遏制,進而凈化信貸市場環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