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解讀“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③|“新質生產力”一詞為何出現在“社會信息披露”中?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11 22:42:56

日前,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北京證券交易所共同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并計劃從5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一重要舉措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逐步邁入ESG報告強制披露時代。

據了解,“指引”對報告披露時間、信披框架、議題設置、對議題的雙重重要性(財務重要性和影響重要性)說明等,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因此,上市公司、投資者及其他市場參與者都讀懂“指引”的邏輯和內涵,更有利于我國資本市場打造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推出“指引”解讀策劃,邀請行業專家、專業機構深入剖析“指引”中的議題設置邏輯,探討其中的內涵以及企業可能面臨的挑戰等。今日推出第三期,深入分析“指引”中“新質生產力”和ESG的關系,企業應該如何理解和披露相關信息等。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陳俊杰    

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北京證券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以下簡稱“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實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指引”第四章的“社會信息披露”中,新質生產力首次在ESG信披領域被提及——企業被要求披露“科技創新成果及其應用對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此前,新質生產力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并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

需要思考的是,新質生產力與ESG之間有什么內生聯系?前者對ESG信披的作用是什么?企業在披露相關信息時,該如何量化和評估相關內容?

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研究院院長謝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在生產發展的主導作用,通過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構建更加可持續、高效和公平的未來經濟體系。因此,兩者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轉型、承擔社會責任、優化公司治理等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和相互促進的作用。

對于新質生產力可能的量化指標,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中財綠指首席經濟學家施懿宸認為,企業從詳實披露能效數據入手,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衡量企業的新質生產力水平。

新質生產力與ESG相互促進,推動高質量發展

“指引”第四章的“社會信息披露”寫道,“科技創新成果及其應用對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作用,以及對經濟、社會、環境和利益相關方的影響等。”

毫無疑問,新質生產力是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它強調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優化。這體現了對傳統生產力的超越,不僅關注生產要素的創新性發展,還重視生產要素結合方式的創新,以此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它和ESG之間有什么內在關系?

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研究院院長謝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在生產發展的主導作用,通過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構建更加可持續、高效和公平的未來經濟體系。因此,兩者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轉型、承擔社會責任、優化公司治理等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和相互促進的作用。

“具體來說,新質生產力強調的創新起主導作用,相較于傳統生產力,意味著更高的技術水平、更好的質量、更高的效率和更強的可持續性,與ESG中E(環境)提倡的綠色低碳生產模式一致。換言之,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綠色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新質與綠色可以說是非常貼近的。”謝安進一步分析表示。

他還認為,新質生產力需要新型生產關系的支撐,在優化公司結構治理的角度上,與ESG中G(治理)的維度相一致。提升治理水平對于可持續發展,包括對E和S(社會)維度的支持和保證,通過整合環境、社會和治理的因素,促進經濟的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滿足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新質生產力將深入影響勞動力市場

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貫穿E、S、G多個維度,為什么“指引”將其放在社會維度下進行披露?

謝安認為,在“指引”第四章的“社會信息披露”中,涉及的鄉村振興、社會貢獻、創新驅動、科技倫理等議題,都與中國的民生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ESG議題。“科技創新不單單是技術變革,而將新質生產力放在此章節,還強調了科技創新在推動社會進步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由此體現出中國在科技創新和中國特色ESG體系的重視,可以更好地響應國家戰略,強化ESG理念的實踐與推廣。”

并且,從信披完整性的角度出發,謝安認為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內容作為單獨的議題納入社會信息披露,也有利于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讓投資者和利益相關方更為準確的評估企業ESG表現。在他看來,創新驅動與社會福祉息息相關,放到社會信息章節,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民生水平和社會福祉,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公眾對于ESG理念的認知,促進ESG價值傳導。

謝安進一步分析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會帶來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對勞動者的需求也會相應轉變為對新型人才的需求,對生產關系和勞動者的關注,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當前全球市場、社會需求和政府政策都在推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由于氣候治理加速,已然引發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以及就業市場的不公平現象。因此,關乎就業、民生和社會平等的‘公正轉型’概念將得到廣泛的關注。”

德勤“就業脆弱性指數”2021年的數據顯示,“農業、傳統能源、重工業和制造業、交通以及建筑業”是最容易受氣候變化和凈零轉型影響的行業。全球約有8億個崗位極易受到影響,尤其是在亞太地區,有40%以上的勞動力目前從事上述“脆弱”行業 。

同時,德勤認為,如果轉型策略恰當,全球氣候凈零轉型將有望推動更強勁的經濟增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新質生產力的量化披露可從能效數據入手

根據“指引”,科技創新成果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那么,具體哪些元素或指標屬于新質生產力的披露范疇?除了科技創新,還有哪些議題或者維度可能與新質生產力相關?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中財綠指首席經濟學家施懿宸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從之前的供給側改革、高質量發展,到現在的新質生產力,實際上內涵是一樣的,就是希望經濟學所提的投入產出比提高,或者說對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出要求越來越高。“例如,消耗一度電或者一噸水,對應要有更多的產值。并且,現在有了碳交易,一噸碳的排放也意味著要有更高的產出。”

施懿宸認為,從ESG的角度來說,綠色低碳的技術就屬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可以讓企業的投入產出比提高,并能直接反映在業績和產品毛利上。此外,增加員工福利、加強供應商可持續管理以及公司的整個管理流程,在某種程度上都屬于提升企業的新質生產力范疇。

對于企業而言,認識和掌握新質生產力的定義和內涵,以及在ESG中的重要性應該沒有太大難度,但具體在ESG報告中的披露,該如何量化和評估,還將面臨一定的挑戰。

施懿宸認為,以ESG為落腳點,用數據說話,是新質生產力實現量化評估的較好路徑。而其中最直接也最容易得到的數據就是企業的能效。“能效的改善本身就屬于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當企業成功實現能耗減少、效益提高,就說明它的生產力也提高了。”

除了能效數據,施懿宸還認為,企業的一切生產要素,比如機器設備、人力、AI、數據資產等,都可以視作新質生產力的量化指標。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新質生產力 上市公司 ESG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第一页 | 日本中文字幕a∨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影视 | 亚洲国产综合网址 | 午夜福利日本一区国产 | 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品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