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22 16:27:18
每經編輯|黃勝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預測,到2025年,日本的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將被印度反超,跌至世界第五,這比此前的預測提前了一年。
報道稱,根據最新預測,印度名義GDP到2025年將達到43398億美元,日本則為43103億美元。
圖片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曾在2023年預測稱,印度將在2026年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日本的GDP總量屆時則將再次下滑,跌至世界第五。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環球資訊廣播消息,日本內閣府當地時間2月15日公布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2023年日本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統計數據為591.482萬億日元,約合42106億美元,低于德國的44561億美元,降至世界第四位,被德國反超。
名義GDP是按當年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年所生產的全部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名義GDP包括貨物和服務的價格變動在內,體現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活動水平。相較實際GDP,名義GDP更易受到市場價格波動影響。
圖片來源:每經特約記者 郝帥 攝
央視新聞消息,日本經濟專家表示,日本金融政策導致日元大幅貶值以及長期以來日本經濟發展低迷,是造成日本名義GDP被德國超越的主要原因。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高級經濟分析師 永濱利廣:最大的原因是近幾年日元過度貶值,此外,日本在泡沫經濟崩潰之后經濟長期低迷。德國雖然人口減少,但經濟一直增長。
永濱利廣表示,日元貶值使得日本的大型跨國企業收益增加,但是在國外的收入并不計入日本國內生產總值。而更多日本國內中小企業由于原材料上漲、人手不足等原因,經營持續面臨困境。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高級經濟分析師 永濱利廣:因為日元貶值,進口原料漲價,負擔加劇,再加上日本國內勞動力短缺,中小企業招工困難,原料漲價、人手不足等原因,使中小企業經營舉步維艱。
永濱利廣強調,日本的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以及企業缺乏創新力是日本經濟長期疲軟的根本原因。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高級經濟分析師 永濱利廣:如果日本制造和東南亞相同的商品不會有競爭力,必須努力研制日本獨創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發展經濟不應過度依賴美國等,應更多著眼于亞洲國家,實現平衡發展,爭取在更廣泛的領域獲得經濟成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公開資料、央視新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環球資訊廣播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特約記者 郝帥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