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新文化熱點

每經網首頁 > 新文化熱點 > 正文

北影節大師班丨陳可辛:觀眾在哪里,我們就去哪里

北京國際電影節 2021-09-26 15:31:52

2013年,陳可辛第一次與編劇張冀合作,拍攝了電影《中國合伙人》,次年,二人合作的劇情片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引發熱議,2020年,陳可辛執導、張冀編劇的《奪冠》將中國女排堅韌不拔的精神傳遞到了大銀幕,令國人動容。在本屆大師班,二人透過幾部作品細致講述了他們合作的歷程,陳可辛導演亦分享了自己近十年來的電影創作經驗。

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邀請集導演、監制于一身,華語影壇最具影響力的創作者之一陳可辛先生與他的黃金搭檔、編劇張冀進行深入對談。

2013年,陳可辛第一次與編劇張冀合作,拍攝了電影《中國合伙人》,次年,二人合作的劇情片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引發熱議,2020年,陳可辛執導、張冀編劇的《奪冠》將中國女排堅韌不拔的精神傳遞到了大銀幕,令國人動容。在本屆大師班,二人透過幾部作品細致講述了他們合作的歷程,陳可辛導演亦分享了自己近十年來的電影創作經驗。

陳可辛電影大師班活動現場

快樂的“中國合伙人”

在對談中,陳可辛和張冀首先回顧了他們首次內地創作的合作經歷。張冀深情回顧道:“2012年我們第一次相識,創作《中國合伙人》,馬上就十年的時間了。那是我第一個電影劇本,我記得我見你的那個下午,現在想起來有點像一場夢境。如果讓我來描繪一下這十年的創作,《中國合伙人》還是我非常快樂的一部戲,我對電影滿懷憧憬和新鮮感的一次經歷,有一種甜蜜的感覺。”

對此,陳可辛表示,《中國合伙人》是其三十年導演生涯里拍得最快樂、最沒有壓力的一部電影。“雖然它是講一個內地年輕人在改革開放后的故事,我個人基本上沒有經歷過,但我用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歷去移情在這幾個角色上,產生了很多認同感。”陳可辛認為,《中國合伙人》是個分水嶺,影響了后面整個十年的電影經歷。同時,這十年很重要,“碰到一個想法那么接近的編劇。畢竟我要拍這些接地氣的電影,不管我怎么會觀察不同地方的人,我還是很難接地氣,非常需要一個內地的編劇,作為一個不寫劇本的導演,這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合伙人》劇照

張冀則在首次與陳可辛合作影片《中國合伙人》時就發現了陳可辛的創作規律,“你繼承了好萊塢主要的敘事傳統,但在每一次拍攝和劇本創作過程中,你又無時不在打破好萊塢的傳統,打著好萊塢反好萊塢。”張冀認為,后來的《奪冠》在結構上打破了好萊塢傳統。

對于自己在“類型中反類型”的偏好,陳可辛表示,自己一直看好萊塢片長大,最喜歡的是70年代的新好萊塢電影,“70年代的好萊塢其實就是一幫受了傳統好萊塢結構影響長大的小孩,然后決定要當家作主了,那時的電影藝術家和影片,如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邁克爾·西米諾的《獵鹿人》,還有其他影片如《午夜牛郎》《雌雄大盜》等等,這些都是我特別喜歡的戲,它們都是在傳統敘事里面找一些新意,使得觀眾愿意往前看。陳可辛認為,沒有(結構上的)斷裂,“純粹拍煽情苦情的打拐戲,我個人是沒有什么興趣,因為其實看新聞就行,沒有什么可拍性,最大的可拍性就是有前后段。”

從年輕的UFO時代
到成熟自然的內地創作

張冀認為,陳可辛在《中國合伙人》時期,及香港電影UFO時代創作的作品,都是溫情的、自然的、寫實的,甚至帶有一些戲謔的譏諷基調的,也拍了一些小男人小女人,中年危機或者中產階級危機,但是后來更反映出真實,更勇敢地去面對生活本身的東西。對此,陳可辛表示認同,認為UFO時代的自己比較年輕,“拍的都是情情愛愛、風花雪月的、小男人的,友情、愛情、親情等等”,后來變得更草根,更接地氣。

陳可辛與編劇張冀對談

對于香港和內地不同的創作時期,陳可辛有著很多深刻的見解,其中之一便是對兩地演員在表演方法上異同的體認。他表示,香港的演員很少受過正規的訓練,“很多拿獎的演員未必完整地演過一場戲,臺詞不一定能全記得住。我盡量把他的優點拉出來,把觀眾沒見過的東西寫到劇本里,使得他們能夠本色演出,這個本色可能是觀眾不太知道的,這樣子事半功倍,我用這一招用了很多年。”而內地演員演過很多舞臺劇,有些時候可能掉進套路,“我們就需要把他從套路拉出來。香港和內地演員是兩個極端,我還是得把他們拉到中間,把最自然的一面、觀眾最沒見過的那一面擺出來。”

對陳可辛作品中的自然和真實,作為編劇的張冀深有體會。他表示,自然和真實是陳可辛導演在電影中永遠都在表達的一個東西。張冀更把和陳可辛的合作戲謔地稱為“辛酸史”——“特別是其中有幾部作品真的是崩潰,你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就是要沒有套路,就是要把這個本子給到演員的時候讓他們是自然流露的。”而除了劇本之外,張冀對陳可辛的選角天賦贊不絕口,“你確實不是一個現場型的導演,但真正選一個演員演一個角色的時候,你這方面真的有點天分。這不是一個技術的難題,這是一個經驗,也是你追求的東西,這也影響到我。”

對此,陳可辛坦陳,電影絕對不能是套路,“但老實講,什么電影不是套路?我學電影的時候老師跟我說,其實電影的故事就36個,所有故事都是從那36個變出來的,來來去去也就那么幾個套路。在那些套路里面,我們怎樣使得它不像套路,使得它自然、有生命,覺得每一次都是全新的經驗,這是我們做導演要做的。做導演沒那么難,要有耐性,要有說服力,要會說,這是很重要的。你要跟所有的部門溝通,最重要的是咬著不放,永遠咬著不放。”

陳可辛與編劇張冀對談

“從業生涯中最沒底氣”的《奪冠》

2020年,陳可辛執導的《奪冠》將中國女排堅韌不拔的精神透過大銀幕傳遞給全國人民,國人無不為之動容。不過,對陳可辛和張冀二人來說,這部作品卻是他們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挑戰。張冀就表示,《奪冠》是他“最難以放下的一部電影”,“它是一個龐大、巨大的題材,不光是拍了一個運動,拍了一個體育,它拍了一個家國,拍了一個時代,可能我們拍了這個題材以后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人可以拍了。我覺得從格局上,從主題上,從情感上,它更多元也更大。”

《奪冠》劇照

陳可辛坦承,自己完全不是排球迷,甚至不是體育的愛好者,“確實這個電影是最沒有底氣的一部電影,我一輩子拍電影最沒有底氣的一部。確實做選擇之后,我們都同意用這個方法去做,但是我們最大的分歧本來是在于怎樣使用這些素材,是拍一部電影還是電視劇?不過,對我來講是沒有遺憾的,拍電影就是這樣一個妥協的藝術。我們能幸運地拍到中國女排,還見證了那么多優秀演員的表演,包括國家隊最后全員來幫我們重打那場中巴大戰,我覺得這些都是奇跡來的,作為電影人,我覺得我們有機會拍這樣一個戲,很幸福。”

張冀對此深表認同。他回憶起自己在《奪冠》殺青那天淚灑現場,“我覺得在這么大的升級的一次創作中,還是找到了那個你的原則,就是拍真實的人,拍時代中小人物他們的那些掙扎、成長、徘徊,互相的取暖,當然也會拍出一些殘酷的,但這個殘酷的東西最后,你都會走向溫暖,走向成長。”

《奪冠》劇照

陳可辛也對張冀所表達的“成長”深表贊同。從導演的角度,他表示,“我們讓真正的國家隊來演,有幾場戲都讓我懷疑,我現在在拍電影還是拍紀錄片呢?對我來講那個是非常非常奇怪的經歷。其實每部電影都是一個很好的磨煉,通常每部失敗的電影,不管是票房或者口碑上,會讓你有一個躍進,或者讓你更加理解自己。其實這不只是拍電影,人生也是,很多不好的經歷都可能幫我們整理好自己繼續上路。”對于未來自己的電影之路,陳可辛滿懷期待和信心。“永遠保持信心,明天會更好,會有溫暖的東西,而且永遠把這些東西化成力量,不管是拍電影,還是做人或者做事的判斷、決定,我都會有成長,這個是一定的。”

試映與調研:
香港、內地和好萊塢的切片觀察

作為一位在內地、香港和好萊塢等不同創作環境下均有體驗的創作者,陳可辛導演向我們分享了各地電影產業的一個側面,即試映和調研體系。

陳可辛回憶,香港的試映和調研體系主要來自于午夜場。“香港的觀眾都是草根而非中產,所以香港的電影從來都不是討好那種很高級的觀眾的電影。香港的午夜場會賣小食,大家還能帶著小吃抽著煙在電影院里面看。電影院是兩層的,下面是普通觀眾,主創、演員或者圈內的人在樓上看。觀眾很直白的,喜歡就鼓掌,不喜歡就罵,這個就是香港當年的調研。”而在午夜場之后,主創就開始針對觀眾的反應迅速調整。“我們就回來說,哪里有人笑,哪里有人罵,哪里有人上洗手間,我們回來修片,那個時候修剪就直接拿膠片剪,沒有時間重新做混音,這樣中間可能有些地方會斷。”

而在好萊塢,試映和調研體系完全以另一種形式展開。“我的第一部戲就是《情書》,他們有一個機制去說服導演,或者去合法、合理地‘強迫’導演改戲。那什么東西合法呢?就是觀眾,所以他們就去找了電影院,找了一些調研公司,其實我們(內地)也做調研,但是我們不是為了和導演對抗,但在美國,就變成公司、投資方、監制對付導演的工具跟武器。他們調研就選擇了一個分數一定不會高的地方,這樣就能夠去強迫你去改電影的版本,這就是美國調研。”

陳可辛電影大師班活動現場

針對當前中國內地的試映和調研體系,陳可辛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做調研有幾個好處,“我們要說服發行,我們要說服院線,我們要給信心。我們通過調研分數決定我們這個戲估計票房高不高,我們會做多少的宣發費,這些其實都是一個非常理智的理性的電影投資決定,是非常有用的。”不過,陳可辛也認為,數據并非永遠正確,“我們做完調研自己獨立思考,不能盲目地相信那個分數。”

“永遠站在擂臺上”的陳可辛

當今電影走向流媒體似乎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針對張冀關于流媒體趨勢的提問,陳可辛表示自己并不反對。“我確實不是一個電影原教旨主義者,雖然我很愛電影,我也在大電影院長大的,我也覺得在電影院看電影是非常爽的一個事情,但是我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人。當你有了這一年多疫情的影響,在各地電影院,不管是內地還是海外,電影業都受到很大的沖擊,如果完全對串流(流媒體)這個東西抗拒,說我們是電影人,不是電視人,不是網劇的人,那么,可能我們的觀眾會越來越少。”陳可辛認為,自己并不喜歡有使命感地去拍電影,“但是不能夠回避或者否認,當你真心去拍電影的時候,你的電影會感動到人,你感動到人的時候會改變他的生命,改變他的人生觀、價值觀。要是我們希望把我們的這一套東西告訴觀眾,觀眾在哪里我們就應該去哪里,這是我個人的選擇。”

陳可辛認為:“觀眾在哪里我們就應該去哪里,這是我個人的選擇。”

面對未來流媒體的機遇和挑戰,陳可辛充滿“斗志”和期待。他表示,“我們應該永遠站在擂臺上,不管那個擂臺是什么樣的擂臺,就是永遠抓住我們的話語權。我們能講故事,我們能感染人,有這個能力,就不應該放棄,我覺得這是我們作為電影人的責任。”事實上,陳可辛不僅對電影人充滿信心,也對電影這一媒介本身充滿信任。“我并不覺得,在電影院觀影的這一套東西就會被淘汰,它可能會變成一種更高級的活動,可能會變成一種文化的高級的活動,就像去看歌劇那個感覺的東西。我們永遠要對這種經營模式的變化有準備,也要有對策,也不能夠固執,不能夠固步自封。我們一定要跟年輕的觀眾溝通,一定跟他們盡量保持我們對話的關系。”

責編 董興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北影節 大師班 陳可辛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刚交 | 秋霞国产午夜文章 | 久久久理论片免费观看 | 精品久久是免费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 | 日本在线精品a首页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