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04-08 14:34:56
2014年開年,基金從業人員的流動性便陡然提升,基金高管、基金經理的離職數量相較去年同期出現翻番,最短任期僅有3個月。大資管行業變局下謀求自身職業發展、基金業績不佳導致“被下課”等都成為催生行業流動性的推手,而這也提醒投資者在面對多元化的人事變動時應理性視之。
離職數量同比翻番
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基金高管中共有3名董事長、3名總經理、11名副總經理離職;而去年同期,同類型高管中僅有2名總經理和5名副總經理(含總裁助理、總經理助理)離職。
基金經理方面,今年以來已有超過108名基金經理發生從原崗位離任情況,涉及47家基金公司旗下196只基金(A/B/C分開算);而去年同期,從原管理基金崗位上離任的基金經理僅有63人,涉及36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99只。
對比數據可知,今年一季度基金業高管、基金經理離任的數量明顯增加,相較于去年一季度幾乎翻番。
從規格角度看,在今年一季度的離任潮中,不乏大成基金總經理王顥辭、平安大華總經理李克難、金鷹基金總經理殷克勝、農銀匯理總經理許紅波等公司“一把手”;也不乏諸如興業全球副總王曉明、匯豐晉信副總林彤彤、信誠基金副總黃小堅、金元比聯副總潘江等主管投資的“旗幟性人物”。
任期最短僅3個月
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離職案例中,有部分基金經理、高管任職期限較短,有基金經理甚至任職僅3個月便公告離任。
基金經理角度,公告顯示,海富通雙利分級債券于去年12月4日成立,基金經理位健;今年1月2日公司發布公告,增聘趙恒毅共同管理該基金;而到了3月11日,公司就再度發布公告稱位健已于3月7日因個人原因離任,且不再轉任公司其他崗位。期間正好經歷3個月左右時間。
而大成健康產業基金原基金經理蘇秉毅的任職時間更短,從今年1月24日基金成立至2月17日離職,蘇秉毅僅管理該基金不足一月時間,便將“教鞭”交予公司首席投資官曹雄飛。需要指出的是,該基金由原大成中證500滬市ETF聯接基金轉型而來,更換基金經理應是出于轉型所需,而蘇秉毅也繼續擔任其他多只基金的基金經理。
從高管角度看,上銀基金副總經理唐云今年2月11日上任,3月24日離職,轉任子公司上銀瑞金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掛職”僅一月有余;摩根士丹利華鑫副總沈良2012年5月18日上任,今年1月14日離職,任職將近1年半;景順長城副總經理鄧體順2012年4月18日上任,今年3月26日離職,任職不到2年。
“個人原因”背后的眾生相
在高管、基金經理的離職公告中,頻繁出現的原因多為“個人原因”,但在這“統一口徑”的背后,則有著眾多不同的解釋。
從今年以來的情況看,不少基金從業者是出于自身職業發展的規劃而選擇離職。如興業全球副總王曉明選擇離職是為了自己創辦陽光私募:“想要做點不一樣的事情,畢竟在基金行業呆了10多年,我想要做一些改變。”
又如王顥辭去大成基金公司總經理職務后,將轉任人保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信誠副總黃小堅離職后據傳選擇擔任太平資產管理公司助理總經理;景順長城副總鄧體順的下一站可能是回到香港與朋友一起創辦資產管理公司。
除了私募和保險,基金公司子公司也成為基金從業者的下一站選擇。
公告顯示,上銀基金副總唐云轉任子公司上銀瑞金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招商基金副總趙生章則出任子公司招商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職務。
然而,并非所有“流動性”都來自于從業者主動“轉身”,部分基金經理的離職或許與其投資業績不佳而被迫下課有關。例如東吳行業輪動基金經理任壯、工銀紅利基金經理楊軍都于今年1月離職,統計顯示去年上述2只基金分別基金下跌26.13%和17.49%,排名靠后。
理性看待人事變動
需要指出的是,正是由于基金人事變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場對此也應理性看待。
“如果對公司的發展、基金的運作起到了核心推動作用,那么核心高管、基金經理的離開對公司的負面影響是明顯的;然而對于發展遲緩、停滯的基金公司來說,高管的變動可能給公司帶來新的發展機會。”分析人士表示。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表示,以下三方面的人員變動值得引起投資者警惕。其一,優秀基金經理的離職,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其二,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多個基金經理或者高管一段時間內連續出現離職跳槽,這往往意味著基金內部制度和結構的較大問題;其三,五年內基金公司高管頻繁更換,這往往會導致基金長期業績較大變動,即使短期業績很優秀的也可能只是運氣因素。
“基金經理或者高管的變動總有一定的時間緩沖,對基金業績的影響有時會出現一定的滯后,因此,在做投資決策時,投資者有足夠的時間作出調整。”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