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17:06:28
漲跌停板數據,不僅是反映板塊和個股強弱的重要指標,更是體現市場情緒與資金流向的重要參考依據。那么,今日的漲停個股有哪些特點呢?哪些漲停股又值得重點關注?“道達漲停復盤”欄目為大家解讀。
每經記者|閆峰峰 每經編輯|何建川
各位投資者,大家好。
漲跌停板數據,不僅是反映板塊和個股強弱的重要指標,更是體現市場情緒與資金流向的重要參考依據。那么,今日的漲停個股有哪些特點呢?哪些漲停股又值得重點關注?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道達號”,其“道達漲停復盤”欄目為大家解讀。
今日指數全線上漲,上證指數上漲0.73%,再創年內新高,已連續4日收盤站上4000點,深證成指上漲1.78%,滬深A股的漲跌幅中位數為上漲0.60%。
漲停板方面,今日漲停熱點板塊仍延續昨日風格:總體圍繞能源和大消費主題展開。從概念板塊來看,鋰電池板塊個股的漲停數量最多,達24只;大消費板塊漲停個股數為10只。
行業方面,今日化學制品行業個股漲停數量最多,不過化學制品漲停的個股,多和能源相關,不少個股的業務和電池材料相關,如華盛鋰電、多氟多、天賜材料等。創出歷史新高的6只漲停股中,有4只涉及能源。
消息面上,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促進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探索建設以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為調節電源,帶動周邊風光大規模高質量開發的新型水風光一體化基地。同時受益于儲能等對鋰電池需求的拉動,價格上漲正在鋰電產業鏈中蔓延。繼六氟磷酸鋰價格大幅反彈之后,電解液添加劑VC(碳酸亞乙烯酯)、FEC(氟代碳酸乙烯酯)近期價格也在上行。
瑞銀證券表示,在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推動下,未來5年儲能行業將進入“繁榮周期”,因為屆時市場對于電力的需求將急速飆升,對于儲能的需求也將水漲船高。
一、市場總覽及板塊特征
滬深兩市(不含ST個股)漲停85家,較昨日增加27家;跌停0家,較昨日減少5家。
從行業特征來看,今日漲停板個股中,化學制品、有色金屬、房地產開發行業的個股最多。

(注:行業漲停板個股越多,說明該行業被資金重點關注,是當前熱門行業。)
從概念特征來看,今日漲停板個股中,鋰電池、大消費、福建自貿/海西概念的個股最多。

(注:概念漲停板個股越多,說明該概念被資金重點關注,是當前熱門概念。)
二、漲停個股榜單
從漲勢強度來看,漲停板個股中,股價創出歷史新高的個股共有6只,包括真愛美家、誠邦股份、泰和科技、華盛鋰電、海科新源、海博思創。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道達號”,其“道達漲停復盤”欄目為大家解讀。

(注:創出歷史新高的漲停股,說明該股人氣旺盛、趨勢明確,且上方無阻力,延續原上漲趨勢概率較大。)
漲停板個股中,股價創出近一年新高的個股有41只(不包括創出歷史新高的個股),包括天賜材料、孚日股份、勝利股份、富祥藥業、人民同泰、多氟多、合金投資、盛屯礦業、融捷股份、石大勝華、三木集團、平潭發展、上能電氣、滄州明珠、安泰集團、合富中國、金富科技、佛塑科技、恩捷股份、豐元股份、天奧電子、大中礦業、永太科技、三友化工、盛新鋰能、康鵬科技、閩發鋁業、合興包裝、雅化集團、中利集團、三元股份、新安股份、摩恩電氣、國城礦業、中國武夷、東百集團、國晟科技、三夫戶外、九牧王、永興材料、盤龍藥業,具體如下表所示。

(注:創出近一年新高的漲停股,說明該股走出重要突破行情,值得重點關注。)
從主力資金來看,今日漲停板個股中,主力資金凈流入金額排名前5的個股分別為英維克、天賜材料、永鼎股份、多氟多、海馬汽車。

(注:主力資金凈流入金額越多的漲停股,說明該股被主力資金重點關注,值得重點關注。)
主力資金凈流入金額占市值比例排名前5的個股分別為合肥城建、值得買、永鼎股份、宏英智能、海馬汽車。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道達號”,其“道達漲停復盤”欄目為大家解讀。

(注:主力資金凈流入金額占市值比例越高的個股,說明該股被主力資金重點關注,值得重點關注。)
從封板資金來看,今日漲停板個股中,封板資金排名前5的個股包括天賜材料、孚日股份、速達股份、勝利股份、富祥藥業。

(注:封板資金越多的個股,說明該股被資金追捧,其延續上漲概率較大。)
從連板情況來看,今日首板個股有67只;2連板的個股有7只;3連板及以上的個股有11只。今日連板數排名前5的個股包括摩恩電氣、孚日股份、三木集團、人民同泰、三元股份,具體如下表所示。

(注:連板個數越多的個股,說明該股被資金重點追捧,可能預示相關概念或行業機會。)
免責聲明:本文依據市場公開數據生成,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