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6 22:22:51
10月26日,中鎢高新披露高溢價關聯交易,擬以8.2億元收購第二大股東五礦鎢業持有的遠景鎢業99.9733%股權。評估增值170.27%,主要源于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其中采礦權評估價值大漲超15倍,因礦山資源好且土地價格上漲。遠景鎢業有“界外”資源,若收購完成,中鎢高新鎢資源自給率將提升,推動資源整合,提升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
每經記者|趙李南 每經編輯|魏文藝
10月26日,中鎢高新(000657.SZ,股價18.95元,市值431.86億元)披露了一起高溢價的關聯交易。
根據公告,中鎢高新與其第二大股東五礦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礦鎢業”)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擬以約8.2億元的對價,收購五礦鎢業持有的衡陽遠景鎢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遠景鎢業”)99.9733%的股權。由于收購方與出讓方同屬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控制,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注意到,交易雙方選用了資產基礎法的評估結果作為定價依據,評估結果約8.2億元,評估增值約5.2億元,增值率高達170.27%。其中,截至2025年5月31日,遠景鎢業“大皂工區采礦權”的賬面價值為2139.61萬元,而評估機構評定上述采礦權的評估價值約3.5億元,相較于賬面值大漲了約15.5倍。

圖片來源:中鎢高新公告
本次交易中,標的資產的評估增值幅度尤為引人注目。
公告披露,中鎢高新聘請了北京中企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對遠景鎢業進行評估,評估基準日為2025年5月31日。評估機構采用了收益法和資產基礎法兩種方法。
在評估基準日,遠景鎢業的凈資產賬面價值約3億元。收益法下的評估結果約8.1億元,增值率167.25%。而資產基礎法下的評估結果約8.2億元,評估增值約5.2億元,增值率170.27%。
最終,交易雙方選用了資產基礎法的評估結果作為定價依據。遠景鎢業99.9733%股權對應的評估值約8.2億元,即為本次交易價格。
評估增值率高達170.27%,增值部分從何而來?評估結果匯總表顯示,增值主要來源于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

圖片來源:中鎢高新公告
其中,固定資產賬面價值約1.76億元,評估價值約3.2億元,增值率81.48%。中鎢高新在公告中解釋稱,評估基準日的建筑行業人工、材料等費用比建設期有較大幅度提高,且企業折舊年限短于評估采用的經濟耐用年限等。
每經記者注意到,增值最迅猛的是無形資產。其賬面價值僅為4488.03萬元,評估價值飆升至約4.2億元,增值額約3.7億元,增值率829.43%。
中鎢高新公告明確指出,無形資產的大漲“主要系無形資產——礦業權增值”。根據中企華出具的另一份《采礦權評估報告》,截至2025年5月31日,遠景鎢業“大皂工區采礦權”的賬面價值為2139.61萬元。
評估機構采用折現現金流量法,評定上述采礦權的評估價值約3.5億元。相較于2139.61萬元的賬面值,評估價值大漲了約15.5倍。
對于采礦權評估大漲的原因,中鎢高新公告解釋稱:“在礦山資源較好的情況,折現到評估基準日的現值之和高于采礦權價款。同時近年土地價格上漲,一定程度導致土地使用權評估增值。”
采礦權評估價值大漲超15倍,其所依據的資源儲量情況是關鍵。
公告顯示,遠景鎢業目前擁有1處采礦權,即“大皂工區采礦權”。該工區由楊林坳礦段和窯木嶺礦段組成,位于湖南省衡南縣川口辦事處川口村,其采礦許可證的有效期限至2032年1月6日。

圖片來源:中鎢高新公告
上述采礦權許可證載明的“開采深度”為370米至110米。
然而,根據中鎢高新公告,此次評估時將對現采礦證采礦標高以下(110米至-50米)資源量一并納入評估范圍,評估范圍為上述采礦許可證載明的平面范圍內、標高370米至-50米范圍內的全部保有資源儲量。
中鎢高新公告中提到:“評估人員假設未來采礦權人依法申請延伸采礦權深部標高,取得相應采礦權深部資源量的合法開采手續。”
中鎢高新解釋稱,評估方作出此假設的依據是《自然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登記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根據這些規定,本項目采礦權人對其平面礦區范圍內,限采標高下資源量無需招拍掛,可以協議方式直接取得采礦權。
每經記者留意到,遠景鎢業還存在“界外”資源。
根據公告,截至2025年5月31日,遠景鎢業保有資源量合計4035.90萬噸,鎢金屬量約15.4萬噸。但公告在披露這筆增儲量時特別注明,窯木嶺礦區保有鎢礦礦石量700.10萬噸(其中界外130.90萬噸),金屬量約2.34萬噸(其中界外4206.30噸)。
“本次收購標的公司遠景鎢業目前保有金屬量約15.45萬噸,年產量約2600噸,該標的公司若注入公司,公司的鎢資源自給率將進一步提升,將進一步推動公司對鎢產業鏈的資源整合,提升公司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中鎢高新表示。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