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09 21:42:14
每經記者|范芊芊 每經編輯|范芊芊
在上海,一家商場里上演著有趣的“貓狗雙全”場景:一邊是貓咖,一邊是狗咖,它們不僅是寵物愛好者的天堂,更暗藏了線下商業的流量密碼。國慶中秋假期,這里人頭攢動,而這僅僅是當前趨勢的一個縮影。
放眼全國,線下商業體對寵物業態的態度已發生根本轉變——從過去的被動允許,到如今的主動邀請入駐。多位寵物店店主透露,他們正成為商場爭相邀約的對象。這背后核心驅動力無疑是“客流”,但能否將人們對毛孩子的好奇與喜愛,轉化為真實的消費力,則深度考驗著商場的運營功力。
深入研究其商業模式,會發現一個鮮明的對比:寵物零食、玩具等零售商品,價格已與電商平臺差異不大,但活體寵物卻展現出巨大的價格彈性。其中,一只貓標價98888元,其身價甚至超越一輛普通家用汽車。
為何活體售賣如此受重視?多位店主直言,這往往是門店最賺錢的板塊。同時,不少寵物店都重倉投入了另一項業務——寵物洗護。行業報告指出,商品本身已然不能成為門店的核心競爭力,而服務則是門店端少有的能夠抓住的確定性營收來源。
一只售價近十萬元的貓,不僅僅是寵物,它更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標志著以“情感體驗”為核心的新消費時代已經到來。商場、品牌與創業者,都在試圖讀懂它背后的商業語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