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3 00:20:08
每經記者|劉旭強 每經編輯|金冥羽
城市體系“塑形”的關鍵階段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兩個多月后,省級層面傳來最新動向。
9月18日,山東省城市工作會議在濟南召開。這場定調城市發展方向的重要會議中,排在首位的是“做好結構優化”這篇大文章,“點名”濟南、青島——“增強濟青輻射帶動能力,要統籌城市群和都市圈聯動發展”。
與此同時,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組織編制的《濟南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5—2035年)》,正在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當中提出到2035年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區域帶動力和創新引領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濟南作為我國經濟第三大省省會和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其都市圈建設一直面臨著與全國先進都市圈差距拉大的現實壓力。
不久前,《國務院關于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印發,入選的10個地區均是“發展基礎較好、經濟增長支撐作用強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改革基礎條件較好,也具有較強代表性”。而作為經濟大省的山東,無一在內。
最近,山東省委書記林武深入企業和項目實地調研,以重大項目為抓手,促進濟南都市圈協同聯動發展。可以看見,在山東省級層面的有意推動下,濟南都市圈的建設動作,尤其是產業協作上的動作,明顯多了起來。
當前,山東城市體系正處于“塑形”的關鍵階段,濟南都市圈能否趕上建設進度,進一步重塑區域競爭力?
進度落后
都市圈作為城市群發展的內核,經濟大省山東理當走在前列。但從都市圈批復時序上看,山東大學建設節奏相比其他頭部地區,確實要慢上一步。
2023年10月,青島都市圈成為國家批復的第13個都市圈,也是山東省首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隨后,2024年初,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官宣,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得批復。相比南京、福州、成都等都市圈,濟南和青島兩個都市圈獲批國家級的時間晚了2-3年。
都市圈本質是中心城市的外溢。橫向對比國內其他都市圈建設,濟南都市圈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不足的短板較為明顯。
圖片來源:《濟南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5—2035年)》征求意見稿
2024年濟南GDP為1.35萬億元,在已批復的17個國家級都市圈中心城市中位居第12位,僅高于合肥、西安、沈陽、廈門、石家莊,與其他中心城市相比,對周邊城市帶動和影響力相對偏弱。
對此,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接受城市進化論采訪時表示,過去二十年來,濟南像多數北方城市一樣,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落后于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區域的都市圈中心城市,導致濟南都市圈的全國影響力逐步下降。
此外,濟南都市圈內各城市產業不夠密切的問題,也在當地學者的研究中被多次提及。
濟南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師鄭博川等人曾撰文表示,濟南都市圈多個城市在產業發展上缺少統籌謀劃,同屬濟南市的濟陽和章丘都發展了食品工業,濟陽擁有旺旺集團、統一集團等知名食品企業的生產基地,而章丘的食品工業也達到一定規模,這種產業重疊可能導致資源配置的分散和競爭的加劇。
濟南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新軍等人則指出,從三次產業比重來看,濟南都市圈中,東營和淄博的第二產業比重較大,聊城和泰安對第一產業的依賴性相對更高。在輕重工業分類中,各城市重工業占比均較高,且多數城市對化工和鋼鐵等傳統產業的依賴性較大。城市間產業同質化,不利于都市圈整體產業升級和提質增效。
整體來看,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聯合發布的《2024年中國都市圈綜合競爭力報告》,將40個(大)都市圈依據得分高低,分為領先型、成熟型、發展型、培育型、起步型五種梯隊,濟南都市圈位于第四梯隊,低于西安、鄭州、長株潭等中西部都市圈。
圖片來源:《2024年中國都市圈綜合競爭力報告》
建設提速
根據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最新要求,“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是今后一段時期城市工作的首要任務,如何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對于山東而言,其城市體系正處于“塑形”的關鍵階段,必須抓住城市發展方式轉型“窗口期”。
9月9日,山東省委書記林武到泰安調研濟南都市圈協同聯動發展情況,明確要求“提升濟南都市圈同城化發展水平”,向外界釋放山東加快推動濟南都市圈建設的信號。
隨后(9月11日),濟南、聊城兩市黨政代表團在濟南召開對接交流聯席會,研究推進強縣與弱縣的精準幫扶與產業協作,推動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縮小都市圈縣域經濟的發展差距。
區域互聯,交通先行。實際上,自去年濟南都市圈獲批以來,濟南就不斷強化其交通樞紐優勢,拉近都市圈內的時空距離。
圖片來源:攝圖網507630004
數據顯示,隨著濟萊高鐵、黃東聯絡線和濟鄭高鐵開通運營,濟南高鐵運營里程已達446公里,通達全國366個城市,通達城市數居全國第4位。
拉長時間線來看,今年以來,濟南與都市圈成員間的協作機制也逐漸健全。
今年5月,濟南都市圈現代物流協調推進工作機制啟動儀式在淄博舉行,濟淄兩市將分工協作,共同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區域物流體系;
同月,濟南都市圈六市共同簽署《濟南都市圈跨區域協同合作倡議書》,在產業協同、金融聯動等領域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高效流通。
都市圈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在完善交通、機制等基礎性條件后,更重要的是推進產業上的協同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林武在泰安市調研濟南都市圈協同聯動發展情況期間,考察了百度智能云(泰山)人工智能基礎數據產業基地,并強調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強數據高效利用,更好賦能千行百業。
城市進化論梳理發現,近年來,山東省持續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的政策引導與資源投入,2025年投入超3000萬元專項資金。
省級統籌迅速帶動地方實踐。從濟南國家超級計算中心、魯北大數據中心,到淄博的工業機器人集群、泰安的文旅數字孿生系統,濟南都市圈正逐步形成人工智能產業協同生態。
“濟南和周邊城市協同建‘圈’,應注重核心圈層整合資源,實現一體化發展,率先形成小范圍、小區域流通市場,最終實現整個‘圈’同城化發展。”在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規劃所所長劉德軍看來,濟南一定要發揮好引領作用,引導周邊城市做好配套,建鏈延鏈擴鏈,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的產業集群。
濟青聯動
在山東的預想里,濟南都市圈的影響力不能僅停留在“圈內”。
2024年,山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86萬億元、增長5.7%,即將叩開“10萬億元大門”。但若橫向對比,山東前方的廣東、江蘇,2024年經濟規模已分別達到13.7萬億元、14.1萬億元。
根據統計局數據,自2009年以來,山東與廣東、江蘇的差距呈拉大趨勢。
“魯西南一直是山東經濟的薄弱點,只有把這塊短板補齊了,山東經濟才能進一步發展。”秦尊文認為,從山東省協調發展的視角來看,濟南都市圈應強化與青島都市圈的聯動,共同帶動魯西南經濟圈發展。
事實上,從長三角到珠三角,從京津冀到中部地區,國內都市圈正趨向于打破界限,抱團共進。
比如,在長三角,合肥、南京簽署寧合“雙城記”產業對接合作協議,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領域開展產業協作。
又如粵港澳大灣區,廣東8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中,有6個是跨都市圈協作共建,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跨區域產業協作和分工生態。
山東也有意強化省內雙核互動。
今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創新濟南、青島都市圈聯動發展機制”,將在產業協作、基礎設施互聯等方面“拉近”兩地關系。“新春第一會”上,也明確把“深化濟青都市圈協同聯動改革”作為本年度10項重點改革任務之一。
從成效來看,濟青兩圈之間,正在由“單兵突進”向“集群作戰”升級——
濟青高鐵縮短了濟青兩個都市圈的物理距離,提升“雙圈”聯動效率,平均約15分鐘開行一趟,最快1小時22分到達;
作為沿黃陸海大通道的重要樞紐,青島港與濟南內陸港聯動愈發緊密,合力打造濟青中歐班列集結中心;
在產業創新上,濟青依托濟南—青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發布了1200項技術解決方案與場景需求清單……
但不可否認的是,雙圈協同仍面臨產業結構、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差異。對此,秦尊文建議,兩大都市圈應注重產業分工,濟南可依托“黃河流域數字產業高地”定位,青島則立足“全球海洋科創中心”,兩大“極核”通過功能互補、錯位發展,共同撐起山東的高質量發展“脊梁”。
記者|劉旭強
編輯|金冥羽 杜恒峰
校對|陳柯名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699639?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