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12 22:50:41
每經記者|孫桐桐 每經編輯|段煉
8月11日,東風集團股份(00489.HK)(以下簡稱東風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于當日上午九點整起短暫停牌,以待刊發一份載有本公司內幕消息的公告。
截至記者發稿時,東風集團尚未復牌。
一時間,關于東風集團的各種猜測眾說紛紜,包括“A+H兩地上市”“嵐圖分拆IPO”“合資改革”等。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東風集團方面求證,對方回應:“以公告為準。”
此前,東風集團發布盈利預警公告,預計2025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區間為0.3億元至0.7億元,較2024年同期下降約90%至95%。
針對業績變動的原因,東風集團表示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合資非豪華品牌市場持續下探,導致合資乘用車業務銷量和利潤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在自主事業領域的研發、品牌建設、渠道建設和市場營銷方面投入加大。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孫桐桐 攝
銷量來看,今年1至7月,東風集團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24.96萬輛,同比增長約35.5%,盡管表現搶眼但仍未能拯救集團的整體銷量。今年1至7月,東風集團累計汽車銷量為97.85萬輛,同比下降約8.9%。母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東風公司)1至7月的累計汽車銷量為126.04萬輛,同比下降約10.8%。
具體到各個品牌來看,東風集團旗下合資品牌板塊近年來下滑較為明顯。今年1至7月,東風日產(含東風英菲尼迪、啟辰)累計銷量為30.64萬輛,同比下滑16.8%;另一日系合資品牌東風本田累計銷量為17.34萬輛,同比下滑31.2%;神龍汽車累計銷量為3.04萬輛,同比下滑29.2%。
合資品牌乘用車業務銷量大幅下滑,究其原因主要受制于電動化、智能化轉型速度慢,前期推出的電動化產品多基于“油改電”而來,未能滿足快速變化的中國市場需求。
持續萎縮的市場份額也讓合資品牌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為了扭轉局面,東風旗下三大合資品牌都在積極補足短板。
例如,東風日產在今年推出了基于全新天演架構打造的首款純電車型東風日產N7,融入大量中國本土創新技術,在智能化方面下足功夫。新車搭載了與Momenta聯合開發的高階智駕系統,可實現不依賴激光雷達的高速領航NOA、城市記憶領航NOA,以及全場景智能泊車的高階智能駕駛能力。
東風本田推出S7,打出了“高品質”牌,被稱為“史上最強本田純電車”。該車基于本田云馳智能高效純電W架構打造,采用寧德時代定制開發的89.8kWh三元鋰電池,CLTC工況下續航里程達620至650km。同時,在智能化方面,搭載了基于豆包+阿里云通義雙模型開發的Honda CONNECT 4.0智導互聯車機系統。
神龍汽車方面,今年推出了全新新能源品牌示界,首款車型示界06已經上市。示界能否得到法系老車主的認可,能否在銷量上給神龍公司帶來助力,將是決定其轉型成敗的關鍵。
面對業績壓力,6月以來,東風集團及母公司東風公司調整動作頻頻。6月26日,東風汽車成立奕派汽車科技公司,整合商企、研發、生產等全價值鏈資源,聚焦自主乘用車發展。7月7日的年中工作會上,東風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青明確下半年重點任務,包括營銷突破、商品競爭力提升、合資業務轉型及海外事業擴張,全年銷量目標直指3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100萬輛,自主新能源90萬輛。7月16日,東風資產管理向嵐圖汽車增資10億元,支持其年內經營目標達成。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成立的東風奕派科技,肩負振興自主乘用車業務的使命,整合了東風風神、東風奕派、東風納米三大品牌,并集中全領域優質資源。東風奕派科技總經理汪俊君此前告訴記者,整合后將大幅提升決策效率,實現研產供銷服全價值鏈閉環管理,快速響應市場變化。
其中,納米并入奕派成為一個品牌,同時與華為合作的“DH項目”將聯合開發高端智能SUV,搭載乾崑智駕ADS 4與鴻蒙座艙5技術,2026年上市后將劍指中高端市場。風神品牌則專注節能車領域,計劃到2028年推出10款車型,并肩負著開拓全球市場的重任。8月11日,全新戰略車型東風風神L8啟動預售,新車定位緊湊型插電混動SUV,共推出4款車型,預售價格區間為12.99萬至14.99萬元。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曦 攝
據悉,作為東風集團自主事業的主力軍,東風奕派科技將開啟猛烈的新品攻勢,預計到2028年產品矩陣將達到20款,每款車型每年進化、常用常新。
隨著東風奕派科技的整合完成,東風自主乘用車事業也迎來發展機遇。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嵐圖汽車累計銷量6.67萬輛,同比增長85.8%;猛士科技累計銷量1648輛,同比增長41.6%;東風奕派科技累計銷量13.25萬輛,同比增長33.1%。
(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記者|孫桐桐
編輯|段煉 余婷婷(實習) 杜波
校對|趙慶
封面圖片: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