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 2025-05-23 11:53:34
□劉曉萍
當農耕文明的厚重積淀邂逅數字經濟的澎湃活力,當縣域經濟對標新質生產力,鍋圈食匯以一條“農村包圍城市之路”給出了破題答案,聚焦新消費與新制造協同發展,以需求側改革牽引供給側升級,用市場化機制激活縣域資源稟賦,有效突破了規?;逝c個性化需求、資本下鄉與農民利益共享的矛盾羈絆,將傳統農業“谷賤傷農”轉化為鍋圈模式“三產協同”的發展場景。這場變革的深層邏輯,恰是新質生產力在縣域的生動詮釋,不是盲目堆砌高科技新賽道,而是以適配性創新打通“資源稟賦—消費升級—價值躍遷”的轉化鏈路,讓土地、人力、技術等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推動河南縣域經濟在差異化突圍中實現“彎道超車”。
供應鏈下沉:從“一二三產”到“三二一產”的逆向融合。鍋圈食匯依托線下萬家門店,聯合鍋圈APP、微信小程序等線上銷售網絡,精準把握消費需求與趨勢,利用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搭建“消費大數據驅動—精準訂單農業—縣域工廠標準化生產—冷鏈直達社區門店”的運營鏈路以及“中央廚房+縣域衛星工廠”的柔性網絡,依托全鏈路的供應鏈體系,推動用戶畫像精準對接生產環節與農產品高效到達消費場景,實現產業融合由一二三產業“物理疊加”向三二一產業“化學聚變”升級,有效破解了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卡脖子”難題。
品牌反哺:從“代工貼牌”到“地標溢價”的價值躍遷。從成立以來,鍋圈食匯的核心優勢始終是完整的食材供應體系,一方面創新性推出“單品單廠”的自建供應鏈管理模式,圍繞火鍋、燒烤、預制菜等食材打造“N個一”食品工程,截至目前已經擁有專注于牛肉的和一工廠、專注于肉丸的丸來丸去、專注于番茄湯料的澄明工廠、專注于水產品的歡歡食品、專注于蝦滑的逮蝦記以及專注于貴州酸湯的苗苗食品等6家自有食材生產工廠;另一方面與外部供應商合作整合上游供應資源,打造涵蓋安井、三全、梅林等知名企業的200多家食材供應商朋友圈。與此同時,鍋圈食匯將“鍋圈嚴選”品質標準植入縣域供應商,促進霞浦海帶苗、建甌雷筍等傳統地方特色農產品由“貼牌生產”晉級為“地標品牌”。
數字化賦能:從“經驗種植”到“智慧農業”的范式革命。解密鍋圈食匯背后的商業進化邏輯,除了供應鏈和產業布局,數字化賦能成為鍋圈食匯快速崛起的重要一環。一是供應鏈數字化助力生產從“分散低效”到“柔性敏捷”,早在2019年鍋圈食匯就設立大數據鍋圈云信息中心,整合供應鏈各環節數據流,覆蓋動態盤點、智能補貨、供應商協同等系統,實現了高效的供應鏈協同,并基于消費端大數據反向整合生產端,推動訂單農業發展。二是渠道數字化推動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人貨場”重構,線下萬店聯動線上主流平臺,通過全渠道數據互通,精準分析區域消費偏好,構建全生命周期會員畫像,實現優化選品、會員運營與精準營銷。三是數據驅動的決策體系實現運營由經驗轉向智能,AI智能庫存讓門店產品周轉天數從30天縮短至10天,AI算法營銷精準實現消費預測與產品迭代,AI實時監控訂單流、商品流、資金流,有效實現供應鏈風險預警,鍋圈食匯的數字化賦能已經由“+數據”升級為“數據+”的高階場景。
在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版圖上,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的變革正在加速推進,各縣立足資源稟賦與產業優勢,以鏈條重構、地標塑造、跨界融合、創新驅動為突破口,探索因地制宜的“向新”路徑,展現縣域經濟“小而精”的競爭力,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河南路徑”。
鏈式裂變:從“單點企業”到“生態圈群”。發展縣域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創新,通過技術滲透、要素協同與產業跨界,推動產業鏈延伸、生產效率提升及產業迭代升級。在此過程中,縣域龍頭企業是絕對主力。如內鄉縣的牧原集團,充分發揮其作為全國生豬行業龍頭企業的引領效應,打造了“鏈主企業領航、關聯企業配套”的生豬產業集群,以塑造產業生態助力縣域跨越發展。一是龍頭引領,縱橫聯動構建產業鏈生態圈。牧原集團積極發揮產業鏈整合力,縱向延伸原糧輸入、飼料加工、育種養殖、屠宰加工、終端銷售等產業鏈環節,橫向拓展農牧裝備、綠色食品、生物制藥、醫療化工等相關產業,配套發展公鐵聯運、供應鏈金融、職業教育等關聯性生產性服務業,集聚上下游供應鏈企業近4000家,以“一核多鏈”打造“飼、養、加、農、工、貿”一體化生態圈。二是創新驅動,數轉智改提升生豬養殖效能。牧原集團積極實踐科技賦能養豬,自主研發智能環控、飼喂、巡檢、聲音監控等智能設備,打造集新風過濾、獨立通風、除臭滅菌于一體的空氣過濾豬舍,建設“養殖—沼肥—綠色農業”數字化種養循環示范區,通過運用一系列新技術成功打造內鄉“生豬第一縣”的區域標識。
品牌解碼:從“田頭小產品”到“地標大產業”??h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在于將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而培育區域公用品牌就是縣域突圍的核心競爭力。作為農業大省,河南始終致力于將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如擁有“中國酸辣粉之都”的通許縣,立足優質紅薯原料優勢,錨定酸辣粉賽道,推動紅薯從“田頭小產品”成長為“地標大產業”。一是IP化突圍,講好通許酸辣粉故事。通許縣圍繞“中國酸辣粉之都”建設,打造“通許U粉”產業公共品牌,成立全國首個酸辣粉產業協會,舉辦中國酸辣粉行業大會,建設酸辣粉之都產業展覽中心,發布全國首個酸辣粉產業團體標準,持續提升通許酸辣粉在行業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二是全鏈式整合,推動三二一產業同頻共振。在種植環節,采用“合作社+農戶”模式實現紅薯種植的統管統銷。在加工環節,打造涵蓋紅薯淀粉加工、粉條制作、調味料生產、包裝設計的酸辣粉全產業鏈。在配套環節,與京東集團簽訂物流合作協議、設置通許酸辣粉10億元產業基金助力提升商貿物流、金融等服務。在銷售環節,線上開設官方旗艦店,強化與各大電商平臺的合作,線下引育朱曉克、湯粉郎等堂食品牌搶占新賽道,全力提升通許酸辣粉的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
場景再造:從“產業平行線”到“跨界新業態”。發展新質生產力最大的誤區就是只強調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而忽視傳統產業。為核心技術和產品開拓新的應用場景,就是縣域發展新質生產力最有效的路徑。如仲景宛西制藥立足中藥制藥環節,依托“大藥房連鎖+中醫藥/食品制造+藥材種植基地”的全產業鏈布局,充分釋放農產品、中藥材原產地優勢效應,不斷創新跨界推出新產品、新業態。一是新消費跨界產品不斷拓展。以六味地黃丸、逍遙丸等產品聞名市場的仲景宛西制藥,精準捕捉新消費趨勢,通過移植生產能力創新產品消費場景,延鏈跨界不斷推出新產品,香菇醬、上海蔥油、超臨界CO2萃取香辛料等大單品,一經上市就成為細分賽道引領者,圍繞“藥食同源、健康養生”打造的仲景生活館開創中式養生新生活場景。二是農文旅場景融合體驗不斷升級。從1998年在河南、安徽、四川三省六地建設六大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到依托伏牛山萬畝中藥材觀光基地、仲景百草園發展觀光游、康養游、研學游,再到圍繞“中醫+微綜藝”“中醫+音樂節”定制首個中醫藥文化微綜藝《六六72》、策劃云臺山春日養生局、舉辦開封清明上河園消暑雅集、舉辦仲景樂養海邊音樂節,仲景宛西制藥不斷創新種植端場景,以“潮流+文化+藝術+商業”的沉浸式體驗新業態不斷更新品牌傳播方式。
高端攀升:從“承接產業”到“輸出標準”。培育縣域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任務就是不斷推動縣域發展實現高端化。縣域作為“城尾鄉頭”,傳統產業占比較高,既有向高端攀升的重要基礎,更有不斷向高端攀升的迫切需求。隨著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加速推進,鄭州產業溢出態勢凸顯,一批近郊縣區如原陽縣依托區位和資源優勢,主動承接、積極融入鄭州產業體系,以功能外溢帶動本土產業高端化攀升。一是招大引強,精準承接鄭州產業外溢。原陽縣聚焦承接鄭州食品產業及配套功能外溢,瞄準打造“中國預制菜產業基地”,規劃建設中國(原陽)預制菜創新示范產業園,帶動省內外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目前綠色食品產業已建成國內最大的“中央廚房”和河南餐飲企業總部基地,并依托九多肉多、雨軒等12家本土企業發布10項預制菜團體標準,這是全國首次制定單樣預制菜團體標準。二是三產融合,實現全產業鏈延伸增值。原陽縣主動對接預制菜企業原材料需求,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綠色種養基地,發展原陽大米、黃河灘羊、食用菌等鄉村產業,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食品加工企業向種植養殖延伸。與此同時,建設水牛稻田園綜合體、中國(原陽)預制菜博物館、中原醬鹵文化博物館等農工旅游項目,打造預制菜交易中心、智能冷鏈公用型保稅倉、電商直播基地,成功推動二產向三產延伸。
聚焦細分領域構建高匹配度的創新體系。加快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但是推動縣域科技創新需要更接地氣、更加可行。一是支持縣域企業進行低研發投入創新,加大商業模式、場景應用、創意設計、數據挖掘等領域創新力度,鼓勵現有重點產業鏈上的專精特新企業破解細分市場中“卡脖子”技術難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中心,不斷進行微小創新和低成本、集成式、漸進式創新,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在本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二是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建設創新型縣市、創新型鄉鎮,主動融入鄭州都市圈和周邊縣市的大發展格局,對接外部高端要素,提升跨行政區域的產業協同、創新聯動、人才流動、要素保障水平,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突出優勢塑造高顯示度的地標產業。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生產力變革的載體,縣域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以強化產業支撐為第一要義。一是找準區域定位,引導各縣打造特色鮮明、優勢顯著的地標產業甚至首位產業,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培育“美豫名品”。二是針對具有產業基礎和特色資源的縣域,重點打造一批工業、農業、文旅等特色小鎮,以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升縣域經濟的根植性和辨識度。三是聚焦細分領域,做大做強1—2個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地標性產業集群,推動民權制冷、長垣起重、柘城金剛石、鞏義鋁加工等一批老牌集群發展為世界級先進產業集群,推動上蔡防曬服、通許酸辣粉、鹿邑火鍋食材、平輿戶外休閑用品等一批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為全國“新星”產業集群,打造河南縣域產業地標矩陣。
依托返鄉創業塑造高根植度的企業家群體。推動縣域培育新質生產力,要充分發揮企業家群體的引領作用,支持企業家勇于做前沿科技的策劃者、關鍵技術的突破者、創新要素的組織者,指導企業集聚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素。一是持續實施豫籍企業家回歸工程,充分利用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全球豫商大會、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等活動,搭建在外鄉賢企業家人才庫、企業家回豫創新創業平臺,成立鄉賢返鄉創業聯盟、鄉賢聯誼會等,探索鄉情招商,招引在外企業家回鄉創業,深耕細分領域。二是對縣域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返鄉創業成效顯著、帶動就業效果明顯的優秀企業家授予“返鄉創業標兵”“縣長創業獎”等榮譽,營造鼓勵返鄉人員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
因地制宜營造高開放度的產業生態。推動縣域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塑造產業生態為基石,打破資源流動壁壘、破解資金瓶頸、提升治理效能。一是堅持頂層設計與分類指導雙軌并進,建議政府部門在技術創新、招商引資、稅收優惠、企業培育等方面,結合各縣地理特點、歷史文脈、發展水平、產業基礎、功能定位等因素,科學謀劃論證“一縣一策”,因地制宜實施分類精準指導。二是引導縣域規劃建設專精特新產業園,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等,扶持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給予優質企業更多財稅、金融、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三是支持縣域培育產業展會品牌,打造“雙招雙引”平臺。近年來,全國各地更加重視把打造展會品牌作為本地優勢產業的入口渠道和導流平臺,通過展會匯聚要素與流量??h域打造新質生產力要善用展會平臺,推動長垣國際起重裝備博覽會、中國(原陽)預制菜行業大會等“老字號”展會能級提升,謀劃塑造溫縣全國新茶飲大會、鹿邑全國美妝大會等“新字號”展會品牌。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科院數字經濟與工業經濟研究所)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