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22 19:48:00
微單市場回暖。2024財年,富士、索尼、佳能等日本相機巨頭影像業務提升。其中,富士因“膠片質感”逆風翻盤,索尼影像業務銷售收入和營業利潤雙增長。同時,微單受年輕人追捧,成為“情緒投資”。然而,富士熱門微單正版斷貨、黃牛橫行,引發渠道隱憂。此外,國產運動相機如大疆Action 4以性價比搶市場,影石創新等國產相機品牌也迅速崛起,挑戰日本傳統相機廠商地位。
每經記者|丁舟洋 畢媛媛 每經編輯|易啟江
在智能手機攝影功能可“卷”出花的時代,“95后”媽媽、小學老師王卓卻在今年5月斥資近2萬元,購買了一款索尼微單機身加鏡頭,作為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王卓原本有最新款的蘋果手機,但還是買了這臺微單。她喜歡在業余時間到處旅行、拍照,并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進行分享。在她看來,無論手機攝影算法被吹得如何天花亂墜,但畢竟傳感器尺寸受限,畫質、色彩還是被微單“吊打”。 而和王卓一樣鐘情微單的人,還有很多。
單反相機曾被智能手機逼成“古董”,如今微單突然轉身成“爆款潮玩”。在富士、索尼、佳能等日本巨頭喜迎微單第二春的時候,中國的大疆等品牌,也闖了進來……
微單拍攝的作品 圖片來源:王振 攝(授權使用)
1
業績反常:富士、索尼、佳能相機三巨頭,最新財年迎豐收
“這款微單搭載人工智能(AI)芯片,有AI智能對焦效果,對運動主體精準識別。”在成都,一位索尼門店的銷售人員近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簡稱每經記者)展示,微單相機全面適配“社交媒體生活”的最新功能,“拍照、拍vlog,都能直接上傳到手機。”
大家耳熟能詳的日本相機巨頭,今年5月發布的2024財年報告顯示,影像業務提升。
翻開富士、索尼、佳能、尼康這四大日本相機巨頭交出的2024財年成績單,除了尼康略顯黯淡,其余幾家都是“紅光滿面”。
2024財年(2024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索尼集團影像及傳感解決方案業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達到900億元;營業利潤超過130億元,同比增長35%。
富士膠片集團曾一度被iPhone按下“暫停鍵”,如今卻靠相機的“膠片質感”逆風翻盤,業績連續三年創新高。得益于一次成像系統和數碼相機的強勁銷售表現,2024財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影像板塊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4.1%,約58億元,營業利潤較上年提升1.9倍,達12.1億元。
富士膠片集團表示:“旗下專業級影像業務,數碼相機在中國和歐洲市場銷售呈增長態勢。”
2024年全年,佳能的影像業務單元總凈銷售額達到468.51億元,同比增長8.8%。佳能方面表示:“可換鏡數碼相機方面,市場向專微相機(佳能將其推出的微單全畫幅相機稱為“專微”,記者注)轉移將繼續保持,預期銷售將保持強勁增長。”
總體而言,雖然全球經濟下行,但相機市場在回暖。佳能方面曾透露,2025年一季度,中國相機市場的增速最快,整體出貨量增長24.1%,微單出貨量增長21.8%,達到全球出貨量增幅的2倍左右。
2
消費新潮:“畫幅魔法”遇上Z世代“出片執念”
2018年,40歲的王振放下青島市工商局的“鐵飯碗”,將戶外攀巖與戶外攝影的愛好變成了全職工作。而微單就是他勇闖“曠野”的魔法棒,他表示:“富士微單的中畫幅相機是‘畫質天花板’,影像傳感器尺寸更大,記錄顏色、紋理等信息量更大,是其他機器比不了的。”
2019年是王振工作的轉折點,6位客戶各出資十余萬元,請他拍攝他們登珠峰的全程。
“曾經,中畫幅相機唯有哈蘇(相機品牌)拍得好,但其體積大、開機慢,我沒辦法背著它登珠峰。”王振對每經記者表示,更為輕便的富士中畫幅相機就成為他登珠峰的“好搭檔”。
“笨重的單反相機也基本被所有品牌淘汰,體量更輕的微單是主力產品。”王振表示,他在2023年成為富士合作攝影師之前,買了20多萬元的富士微單,“我經常開玩笑說,我買成了富士的合作者,幾萬元的相機機身只是開始,各種鏡頭才是‘無底洞’。”
專業攝影師的需求硬核且小眾,而真正讓微單“出圈”的是王卓這類文藝青年的催化。
微單拍攝的作品 圖片來源:王卓 攝(授權使用)
“社交媒體上有微單攝影博主教如何調相機參數,拍出‘生活感’‘動漫感’‘電影感’……付錢買課程包教會,說明很多人有需求。”王卓發現,海底撈火鍋店還在門口新增了打印照片的機器,“把微單拍的照片打出來,看著心情就很好。”
即便不做博主,也有記錄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年輕人重拾相機。而為了“出片”效果,幾千上萬元的設備,在他們看來是值得的“情緒投資”。
銷售人員告訴王卓,剛被納入“國補”(國家補貼政策)時,其所在的索尼門店每天賣出七八臺微單。
索尼門店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丁舟洋 攝
3
渠道隱憂:富士熱門微單正版斷貨、黃牛橫行
在微單領域,富士相機更一度被稱為年輕人的“電子茅臺”,熱門機型X-T30、X-T50、X100VI等型號供不應求。
“你只要搶到富士X100VI,加價5000元賣給我。”10個月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探訪北京馬連道攝影器材城,有二手商家如是告訴記者。
圖片來源:富士中國微博
今年,富士X系列還是有錢難買的“電子茅臺”嗎?5月19日,每經記者根據富士中國官網的官方授權經營商列表,選擇了其中的成都富士進行線下體驗。記者在這里看到,X-T50、X-T30均只有展示樣品,無現貨。店員稱:“想入手得排隊登記。”
“今年4月,我想入手富士X-S20微單,打電話詢問了幾個北京的授權經銷商,他們都說,富士給他們的回復就是沒貨。”攝影愛好者林峰(化名)對每經記者表示。
5月21日、5月22日,記者查詢發現,富士授權的線上新品經銷商總共91家,以熱門機型X-T50微單機身為例,在這91家中均無新機現貨。
富士京東自營旗艦店也并非品牌方自營,店內顯示多款相機無貨
但是,X-T30、X-T50、X-S20,這三款富士微單在官方授權店不易買到現貨,卻能在非授權店輕易溢價買到。而且這些非授權店,僅從名字上來看,很容易讓消費者誤以為是其直營店或官方授權店。如:
“富士相機(北京總店)”這家實體店店員稱:“上述三款產品有現貨,微溢價。”還有一家號稱是新品正版的京東商家表示,“X-T50機身‘行貨’有庫存,但要在海外版的基礎上加價1300元。”
富士中國是富士膠片集團在中國成立的獨資公司。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致電富士中國官方客服電話時,工作人員表示:“富士相機在國內沒有直營店,線上線下都是授權經銷商。”
為什么熱門款找授權經銷商買不到現貨,大量非授權經銷商卻在售?上述富士中國工作人員回應稱,非授權店都是從授權店里買的,就等于是黃牛囤貨行為。但還是建議消費者在授權經銷商那里預約排隊購買,以保障品質和后續維修。“因為(如果涉及)換貨,(非授權商)即便提供了發票,也不一定是本機發票。”
圖片來源:富士中國微博
“去官網列表查看經銷商資質的消費者是少數,買到翻新機怎么辦?”林峰認為,富士集團在中國的這種渠道模式,容易讓消費者踩坑,對品牌而言亦是隱患。
即便是被富士中國大力宣傳,開在中國的4家富士X-Space,本質上也不是直營店。“展廳完全屬于富士中國,但展廳里的相機銷售業務屬于經銷商。你可以理解為最偏直營的(授權店)。”富士中國相關工作人員解釋道。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渠道現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5月20日向富士中國負責媒體垂詢的部門發去采訪郵件,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回復。5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就此問題向富士膠片集團總部發去采訪郵件,只有系統自動回復,未收到對具體問題的回復。
4
國產機會:運動相機“性價比”搶市場
日本微單巨頭在中國并非高枕無憂,一些國產品牌也以性價比和服務悄然分食市場。
5月22日,天貓618影音數碼必買榜顯示,中國品牌大疆出品的Action 4運動相機位列第五,排在索尼Alpha 7C II微單前面。該榜單按照商品近期銷售熱度排序。
5月22日天貓618影音數碼必買榜上,大疆運動相機Action 4排在索尼微單前面
“(Action 4)影像專業效果比不上微單全畫幅,但你拍vlog、拍照完全夠用,又比手機強多了,還防水、適配豐富的運動場景,不到2000元就能拿下,性價比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時看見,一位大疆線下門店員工熱情地向消費者推薦。相比之下,富士、索尼兩家門店的員工在搶客戶方面就“佛系”多了。
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全球手持智能影像設備零售市場規模6年間(2017-2023)實現14.2%的年均復合增長率,2023年達364.7億元,其中,運動相機以85%的占比主導市場。
“現在出去拍視頻,我都帶大疆和富士X-T30。”戶外攝影師陳春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大疆用起來太方便了,它的各種技術參數也夠用。如果大疆Pocket機型能推出多種可換鏡頭組,將會在更多的應用場景中替代微單。”
微單拍攝的作品 圖片來源:陳春石 攝(授權使用)
有國產全景相機“小巨人”之稱的影石創新,也搶走了不少原本打算買微單的年輕用戶。影石創新招股書披露,2022至2024年,其營業收入實現了從20.41億元飆升至55.74億元,近三年復合增長率達65.25%;歸母凈利潤從4.07億元增至9.95億元。
價格,是國產運動相機攻城略地的關鍵武器。曾經一臺GoPro售價近4000元,但如今的影石創新、大疆Action系列入門款,直接把價格打到2000元內。此外,百元級別的國產CCD相機(指卡片機、口袋相機等),也在拼多多脫穎而出,還將復制“中國供應鏈+本地化洞察”的成功,將國產相機品牌推向海外市場。
在陳春石看來,國產相機(包括微單相機),很快就會挑戰日本傳統相機廠商的市場地位。
記者|丁舟洋 畢媛媛
編輯|易啟江
視覺|帥靈茜
排版|易啟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