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01 14:31:14
2025年4月30日,深交所公告稱,決定修訂創業板指數編制方案,自2025年6月16日起,將ESG負面剔除機制納入規則體系,剔除國證ESG評級B級以下公司,并設置單只樣本股每次定期調整時有20%的權重上限。專家認為,該機制具有示范作用,能提升上市公司ESG信披質量。他還指出,當前應鼓勵企業主動披露ESG信息,再逐步提高報告質量。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魏官紅
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4月30日發布公告稱,決定修訂創業板指數編制方案,首次將ESG負面剔除機制納入規則體系。根據新規,自2025年6月16日起,創業板指數樣本股將剔除國證ESG評級B級以下的上市公司,同時設置權重調整因子,單只樣本股每次定期調整時有20%的權重上限。
國證指數表示,這一改革旨在進一步優化指數編制方法,提升指數的可投資性。
商道咨詢首席專家、商道融綠董事長、財政部首屆可持續披露準則咨詢專家郭沛源博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引入ESG負面剔除機制具有較好的示范作用,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上市公司ESG信披質量。
同時,郭沛源指出,在當前階段,應更多鼓勵上市公司主動披露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信息,之后再逐步用第三方審驗、監管評價等手段提高ESG報告質量。
國證指數表示,此次引入ESG負面剔除機制,是為了降低指數樣本發生重大風險事件的概率,同時,通過引入個股權重上限機制,將單只樣本股對指數的影響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經評估,這些優化措施不會對指數樣本股及權重造成大幅調整,也不會改變指數的運行特征。
郭沛源認為,這一機制具有較好的示范作用,ESG更多地能夠體現避險特征,剔除ESG評級較差的股票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同時,作為指數產品,這也向市場傳遞了明確的信號,即投資者應關注上市公司的ESG風險。
他進一步指出,這一機制雖然對上市公司的影響相對間接,但能夠提升上市公司ESG意識和信息披露質量。
據了解,創業板指數發布于2010年6月1日,選取總市值大、流動性好的100只創業板股票作為樣本,具有產品豐富、交易活躍、關注度高的特點。
記者注意到,創業板指數的成分股,不少屬于新興產業,這些企業在高速成長和技術攻堅階段,經常面臨ESG基礎薄弱的問題(如環保投入有限、治理架構不健全)。如果引入ESG負面剔除機制,公司或將面臨短期合規成本上升的問題。
在郭沛源看來,ESG不應簡單視為成本負擔,其本質是幫助上市公司和投資者識別環境、社會等非傳統的風險,增強企業韌性。“對于醫藥、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商業倫理、數據安全等ESG因素若存在疏漏,可能對企業造成致命打擊。”
另外,他認為,在ESG評價中,針對高成長型和技術型新興產業,應運用“雙重重要性”原則,根據行業特征設置差異化指標權重。例如,科技企業應側重數據安全與治理架構評估,而非簡單套用傳統制造業的ESG評價指標。通過精準匹配行業實質性議題,既能識別核心風險,又可避免因指標錯配產生的短期成本負擔。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此次創業板指數編制方案改革的底層支撐,國證ESG評級體系由深交所指數機構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開發。該機構由深交所全資控股,自2002年起開展指數專業化運營。
國證指數官網顯示,目前已開發超1300條指數,并有ESG基準(980078)、ESG領先(980079)、綠色低碳(399258)等ESG相關主題指數。
根據國證ESG評價方法披露,該評價體系在環境(E)、社會責任(S)、公司治理(G)三大維度下,設立15個主題、34個領域、220余個指標,形成四級評估架構。
圖片來源:國證指數官網
在將ESG負面剔除機制納入創業板指數編制方法之后,是否會有公司為了被納入指數而有針對性提高國證ESG評級,但實際改善僅停留在報告質量層面,從而導致“漂綠”現象發生?
郭沛源向記者分析表示,這種現象存在但風險可控。
在他看來,ESG信息披露應遵循“先普及后優化”的漸進路徑。當前階段的核心任務是激發企業披露意愿、增加披露報告的企業數量,通過監管引導逐步推動ESG報告從自愿走向強制、從定性描述轉向定量分析。
“盡管存在報告質量參差、報喜不報憂等問題,但若過早強調完美披露標準,可能抑制企業參與積極性。建議采取動態監管策略,初期以鼓勵披露為主,待形成普遍披露基礎后,再通過第三方審驗、監管評價等手段提升信息的真實性。”郭沛源表示。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5月1日,A股共有2455家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度獨立ESG相關報告,占比達45.61%,相較上一年度增加3.75個百分點。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