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17 22:30:02
每經記者 張宏 每經編輯 陳旭
4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發布會上介紹了2025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
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4%,環比增長1.2%,超出市場預期。
視覺中國圖
具體來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9%,比上年全年加快3.2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7%,加快0.8個百分點。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私營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增速比去年全年有所回升,民間投資由上年全年下降轉為增長。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表示,當前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將傳統制造業的穩定與轉型發展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應對當前的挑戰。
外部沖擊影響突出
NBD: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4%,超出市場預期。在此基礎上,您認為要實現全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否仍有壓力?
張燕生: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4%,但全年整體增速會是多少,目前仍難以確定。
從內外部環境來看,國內政策勢必要持續發力以推動經濟增長,而國際形勢則會對經濟起到一定的減速作用。究竟是國內政策的加力作用更大,還是國際形勢的減力影響更為顯著,目前還很難準確判斷。
國際國內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美國的關稅政策可能導致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在這種情況下,國內政策的加力能否彌補這一缺口,仍是一個關鍵問題。由此判斷,今年全年的經濟形勢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外部沖擊的影響尤為突出。
因此,對今年經濟增長速度作出準確預期有一定困難,畢竟未來三個季度的國際形勢充滿了變數。
全面推進全球合作
NBD:從我國自身出發,要推動高質量發展,還可以在哪些方面發力?
張燕生:面對外部挑戰,自身發力的關鍵在于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
美國加征關稅的措施主要影響中國的出口,并且可能引發主要貿易伙伴的連鎖反應。美國加征的關稅已經屬于禁止性關稅,我對美出口企業是否會把這些貨物轉口到其他貿易伙伴國,這種貿易轉移效應是否會導致在歐洲、日本、韓國以及金磚國家等地區形成新的對華貿易壁壘,目前尚不得而知。這取決于我們如何做這些主要貿易伙伴的工作,如歐盟近來就取消了對華新能源汽車加征的關稅,改為最低價格承諾,就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因此,將壞事轉化為好事至關重要。
首先,應將擴大內需作為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舉措,切實提高消費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效率和貢獻,抵補凈出口下滑帶來的拖累效應,落實全方位擴大內需的措施。
其次,需要與歐洲、日本、韓國、東盟以及金磚國家等主要貿易伙伴積極開展協調工作,與這些經濟體攜手共渡難關。也就是說,我們要與其他貿易伙伴達成良好協議,確保相互之間不發生大的貿易爭端,同時使中國對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出口與進口相匹配。
再次,要全面推進全球合作。有飯大家吃、有事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的貿易利益有中國的一份,有東道國的一份,還有第三方合作的一份,打造利益共同體。
因此,當前的核心問題在于如何將危機轉化為機遇,將挑戰轉化為發展的動力。這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商會以及供應鏈龍頭企業共同努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新一輪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具體而言,就是要切實擴大內需、推動創新、踐行綠色發展、深化開放合作。總之,真抓實干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所在。
多方賦能傳統產業
NBD:您提到創新驅動,我們注意到,一季度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9%,比上年全年加快3.2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7%,加快0.8個百分點。您如何看待這一組數據?
張燕生:這一組數據非常亮眼,但僅僅關注亮點是不夠的。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占比在17%左右,未來產業的占比為3%左右,兩者合計占比約20%。即使這一部分實現翻番增長,總體貢獻仍比較有限。
換句話說,我國的產業結構中,傳統產業占比仍高達80%,通過數字化轉型、綠色化轉型、新一輪開放和改革賦能傳統產業,才是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最為關鍵的環節。
從這一角度出發,當前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大力推動傳統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與數字化綠色化深度融合,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一是大幅提升行業生產集中度,二是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三是大幅提升資產凈收益率,把傳統產業穩定與轉型發展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要充分調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全社會的積極性,共同應對當前的內外部挑戰。
也就是說,眼下我們必須強調要依靠新興產業的發展、依靠科技創新,但這還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因此必須要綜合施策、多策并舉,才能有效渡過難關。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