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19 22:57:28
2月14日,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宣布,其打造的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線上平臺交易額突破100億元。該平臺于2022年8月底正式上線,2024年11月首次超過10億元,3個月后即突破百億元。平臺孵化了多個應用場景子平臺,推動了文化資產的數字化交易。平臺的成功在于兩年來不斷優化業務模式,完善服務體系,實現文化數據資產的高效流通與價值變現。
每經記者 孔澤思 每經編輯 魏官紅
2月14日,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深圳文交所)宣布,其打造的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線上平臺交易額已突破100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到,2024年11月,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交易額首次超過10億元。這也意味著,僅3個月后,該平臺交易額就站上了百億元臺階。
外界對此充滿了好奇: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的交易內容有哪些?誰在平臺內交易?撐起百億元體量的究竟是什么?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2月1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深圳文交所。
記者了解到,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于2022年8月底正式上線。2024年11月,平臺交易額首次超過10億元,當年12月交易額就突破30億元,2025年2月13日更是超過了百億元交易額。
如此“突飛猛進”的成績單是怎樣獲得的?
據了解,在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上線初期,交易內容基本上為文化類央國企的數據資產,不僅數量少,還涉及數據安全等問題,需要通過“專網”和嚴密的流程進行交易。近兩年,隨著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加速,深圳文交所也一直在策劃如何重構交易體系,讓更多主體參與到文化產品交易中。
交易額激增的關鍵轉折點在于2024年底平臺從“專網”轉向互聯網開放。這一年,在深圳文交所的推動下,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按照“專網交易+互聯網分發”的思路,完成了國家專網端和互聯網分發端的融通交易平臺建設,通過構建文化數據資源市場和文化數據產品市場,為原始文化數據資源持有者和購買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對接平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深圳文交所方面告訴記者:“這段時間大家都在問,你們怎么突然就爆發了?是不是太快了?我們覺得一點也不快,這背后是我們用兩年時間建章立制、孵化陪跑和梳理,搭建起來的平臺和會員體系。現在我們的交易場景更廣、交易標的更多,滿足用戶多樣化的交易需求,上線后每一天都在加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長期以來,數據資產尤其是文化資產的交易存在價值評估困難、交易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數據孤島”阻礙著文化資產交易效率。2010年,深圳文交所應運而生。
據悉,深圳文交所由中宣部等九個中央部委聯合審批成立,是國家重點培育的文化要素交易市場。2022年3月,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批復同意深圳文交所獨家承建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
圖片來源: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提供
“多年以來,我們作為國家級文化產權交易平臺,一直秉持著‘先行先試’的理念謹慎探索業務,開展常規的文化產業產權交易,也不斷嘗試商業模式和交易模型。”深圳文交所表示。
自深圳文交所承建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以來,便承載著推動文化內容生產、運營和交易生態體系建設的重任。還通過創立“數據確權、登記托管、交易流通、場景應用”全鏈條服務體系,實現超過16萬組文化數據資產及應用端實物資產交易流轉,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機制最完善的文化數據要素流通樞紐。如今,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還孵化上線10余個應用場景交易中心子平臺,建立了黃金首飾珠寶、文化藝術品、文化IP、數字認證、影視要素等文化產業行業垂類平臺交易生態。
據深圳文交所總經理、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主任塞夫介紹,作為文化資源數據供給與需求的中介和文化數字內容生產和消費的中介,深圳文交所不斷完善融通交易平臺,并根據市場的反饋和需求,不斷優化業務模式和體系架構,探索文化大數據要素資本化路徑,建設文化數字生產線產品。“一方面打造文化數據資源市場,原始文化數據的資源持有者可以將其文化數據的持有權、加工使用權等權利授權許可給購買者,稱之為‘文化數據資源交易’;另一方面,打造文化數據產品市場,錨定垂類應用場景,并根據不同場景需求,由文化數據開發方進行加工處理,以產品形式和服務形式銷售給消費應用端。”
“各細分垂類平臺能夠給品牌商提供一些更好的銷售渠道,也為各類產品賦予文化內涵和價值。比如通過IP結合黃金飾品打造限量產品發售,這里面既有文化屬性,也有金飾升值的價值;另外,結合藝術家和文化藝術品,為消費者搭建“數實結合”的交易場景,比如將可獨立交收拍賣交易的文化藝術品,通過版權的數字應用,獲得交易價值與文化數據資產。”深圳文交所表示。
在財政部制定印發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生效后,2024年,深圳文交所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還實現了首例國有文化央企數據入表工作。
深圳文交所表示,通過數據資源盤點和數據合規盡調,將保利文化集團旗下的保利樂享文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擁有的經營分析類數據資源、人工智能類數據資源、圖像創作類數據資源等三類綜合數據資源完成入表。
據悉,由于文化數據資產特殊,除了結構化數據外,還包括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其采集標注和生產開發成本較結構化數據更高。此外,文化數據應用場景多種多樣,跨行業融合較多,應用的差異化使其定價機制亦有所不同。
據深圳文交所描述,入表只是文化數據運營的開始,保值增值、價值變現形成資產的優化配置是目的。機構將數據資源變為可交易和投資的數據產品,需要經過三步:一是入表時依據成本投入進行資產確認;二是入表后作為新的數據產品通過市場通用的成本法與未來收益法結合進行價值評估;三是定價過程則在以上兩點的基礎上遵循市場規律和應用場景進行,從而形成完善的定價機制。
“數據資產入表非常嚴格,一旦入表就涉及到總資產、債務率變化,還有投融資業務。”為此,深圳文交所在評估過程中,推出了一套自動化與人工結合的文化數據資產評估系統,該系統將通過多維度分析提供未來定價的參考意見。這一系統落地后,也將推動文化數據資產變現效率,并為未來項目提供參考,實現規模化交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