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4 15:41:56
市場縮量,三大指數飄綠,個股也以跌為主,但短線行情仍然看點十足。
每經記者 肖芮冬 每經編輯 趙云
12月4日,市場午后震蕩下挫,創業板指領跌。截至收盤,滬指跌0.42%,深成指跌1.02%,創業板指跌1.43%。
板塊方面,機器人、煤炭、工程機械、油氣等板塊漲幅居前,影視、傳媒、游戲、光伏等板塊跌幅居前。
大部分熱點呈現沖高回落走勢,全市場超4300只個股下跌。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66萬億元,較上個交易日縮量528億。
今天市場縮量,三大指數飄綠,個股也以跌為主。
但短線行情仍然看點十足。
持倉不同的人,關注點也不同。比如:
1)關注“國產替代”的股民,看到的是昨晚四大行業協會呼吁國內企業多用國產芯片,于是有了今天芯片股早盤走強。
2)關注內需消費的股民,看到的是桂發祥、永輝超市兩只高位股,早盤雙雙“地天”走勢,維持題材熱度,也撐起當下實際的連板高度。
3)此外,關注隔夜韓國新聞的股民,還看到了“韓建河山”漲停。
盤中,同花順漲停分析功能,居然給了兩個字——“玄學”,令人哭笑不得。
換個角度想,主力資金“只”花不到1億元(全天實際成交額4114萬元)拉個漲停,既吸引眼球,隔天還有機會溢價離場(后續接盤者就不一定了),主打的還是“性價比”。
而作為普通股民,如果只看到諧音梗,格局可能還是小了一些。
今天市場真正的神奇之處,其實在于短線節奏:
上一輪連板高潮的11月21日,大千生態走出13連板,次日斷板,彼時接棒撐住高度的,是排在第二的粵桂股份(10連板)。當天(22日),大盤收出長陰線,市場情緒轉冰。
而某種角度來看,今天就像一個情況沒那么糟糕的11月22日。
昨天一字頂到12連板的南京化纖,今早競價跌停。
刻舟求劍地看,這提示兩個可能性:
一是,短線又該分歧了。二是,大盤可能會偏弱。
(你可能想問,為什么不等到明天13板了再復刻上一次的劇本呢?可能這就是“預判你的預判”吧)
短線資金則依樣畫葫蘆,早間選擇頂板目前高度排在第二的個股,而這只股票就是——桂發祥。
當然,這只是基于全天行情進行的“馬后炮”復盤,實際上,早間能想到這一步的人,有但不多,并且大概率只會作為一種交易預案。
對更多人來說,更有價值的,還是復盤今天強勢板塊的表現。
昨晚,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通信企業協會陸續發布聲明,美國芯片產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呼吁國內企業主動采取應對措施,審慎選擇采購美國芯片,尋求擴大與其他國家和地區芯片企業的合作,并積極使用內外資企業在華生產制造的芯片。
于是,“國產替代”成了今天市場的明牌,汽車芯片、半導體、MCU芯片、存儲芯片等多個概念開盤就領漲。
但明牌的缺點也比較明顯:由于“預期差”較小,當市場縮量時,后手資金對高開太多的板塊,承接意愿較弱。
因此實際走勢上,半導體方向雖然逆勢領漲,但今天明顯高開低走。
最后1小時交易時間里,不僅指數翻綠,還有多只個股炸板。
科技方向日內走得最強的,其實是人形機器人。
但如果你相信的是更宏大的邏輯,日內走勢又并非只有“高開高走”才符合預期。
中信證券認為,四大行業協會呼吁具有風向引領作用,后續其他行業也有望跟進,國內半導體產業整體國產化節奏有望進一步加快,低國產化環節的相關廠商迎來突破機遇,此外制造環節也有望受益本土化生產需求提振。
此外,隨著新能源車及人工智能的興起,芯片需求激增。根據中汽協數據,傳統燃油車所需汽車芯片數量為600顆/輛-700顆/輛,電動車所需的汽車芯片數量將提升至1600顆/輛,而智能汽車對芯片的需求量將有望提升至3000顆/輛,未來隨著自動駕駛的繼續演進,單車價值量還會持續提升。
前面提到的桂發祥,是知名老字號麻花品牌,于早間9:38~9:49由跌停轉為漲停。
差不多同期,永輝超市也由深水拉起,于9:56封住漲停板,此時距桂發祥封板僅過去6分鐘。
受大盤走弱影響,午后兩只個股先后炸板又回封。
由此,我們能看到部分資金持續關注大消費方向。
消息面上,隨著元旦以及春節消費旺季的臨近,全國多地紛紛啟動新一輪消費券發放活動,以激活市場活力、提振消費信心。
以及,市場監管總局官網近期披露對全國人大代表萬立《關于加強消費者權益保障 促進預制菜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建議》的答復。
市場監管總局指出,預制菜產業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新興食品產業,但監管工作面臨著新挑戰。將完善標準體系,提供技術支撐。舉措之一,是完善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二是制定預制菜質量國家標準。
展望2025年,華泰證券認為,受益于政策發力,消費有望重新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大消費板塊迎來配置窗口期,看好四大主線:一是國貨崛起,美護、家電、寵物等賽道國貨產品力提升;二是情緒消費,悅己經濟加速擴容,持續撬動潮玩及IP消費等新興供給;三是新性價比,供需雙向理性,質價比產品需求更具韌性;四是消費出海,出海已成消費企業必選題,關注品牌、文化和服務出海。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文多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