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2024-07-15 11:29:43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來到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考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響的,展現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相互影響等提供了更為有力的考古實證。文物保護修復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加大國家支持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發揚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來,久久為功,做出更大成績。
四川省德陽市廣漢市西北部,緩緩流淌的鴨子河滋養著兩岸肥沃的土地,放眼望去,四處洋溢著盎然生機。數千年前,古蜀人在此生息繁衍,孕育出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留下舉世聞名的三星堆遺址。而今,三星堆博物館矗立河岸,將埋藏地下數千年的文明奇跡,生動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1月29日,三星堆“國寶”在上海博物館東館特展廳內開箱,工作人員將金面具移入展柜。新華社發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來到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考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響的,展現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相互影響等提供了更為有力的考古實證。文物保護修復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加大國家支持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發揚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來,久久為功,做出更大成績。
三星堆遺址,代表了數千年前古蜀文明的面貌和發展水平,是同時期長江流域內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最豐富的都城遺址。盛夏時節,光明日報調研組一行走進三星堆博物館,近距離了解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聆聽數千年前文明的回響。
三星堆博物館陳列保管部副部長郭漢中在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和修復中心清理待修復的青銅面具。新華社 發
保護修復重現文物神采
走進三星堆博物館,穿過蜿蜒的林間小道,一座灰白色的現代建筑映入眼簾,這就是三星堆文物保護與修復館。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掘啟動以來,6個祭祀坑中出土的大量文物,都被送到這里,接受細致的清理、保護和修復。
三星堆文物保護與修復館內,一道玻璃隔墻把約1000平方米的空間分為工作區和展示區兩大區域,形成一個融文物修復、文物展示、參觀體驗、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開放式文物保護修復展示平臺。
展示區分為圖文展板區和文物展示區。圖文展板區采用漫畫形式,生動形象地向游客普及了文物保護修復的基礎知識:從“什么是文物”,到“什么是文物保護修復”,再到“什么是文物病害”……共有6部分科普主題,幫助游客建立起文物修復的知識框架。文物展示區中,一個個玻璃柜里陳列著最新修復的文物。游客在這些玻璃柜前駐足,近距離欣賞著三星堆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的最新成果。透過這些修復后的文物,游客仿佛能夠觸摸到古蜀文明的脈動,進行一次跨越千年的對話。
玻璃隔墻另一側的工作區內,文物儲存區、陶器修復室、玉器修復室、金屬器修復室和文物攝影室等專業空間有序分區。身著白大褂的文物修復師們緊張忙碌,小心翼翼地清理、修復著文物,游客站在透明玻璃墻外,可以看到文物修復的全過程。
“我們從最初只有幾十平方米的修復間發展到現在,變化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三星堆博物館陳列保管部副部長郭漢中說,現在不僅有了寬敞的修復館、先進的修復設備和技術,文物修復隊伍也在不斷壯大。
“文物儲存區的溫度、濕度、光線、微生物等都要嚴格控制,為文物創造一個安全的‘家’,避免它們受到傷害。”郭漢中說,不止存儲,修復的每一步也是十分精細,力求完美重現文物神采。
郭漢中從事文物修復工作近40年,深度參與了三星堆迄今為止發現的所有8個祭祀坑的發掘工作,累計修復文物6000余件。青銅縱目面具、青銅大立人像、青銅神樹等三星堆代表性文物,都是經他和團隊修復完成的。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郭漢中自學歷史、考古、雕塑、冶煉、鈑金、雕刻、美術等方面知識,將傳統修復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創造數百件文物修復工具,研發多種文物修復工藝,推動國內文物修復技藝高水平發展。
這幾年,三星堆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團隊注入了不少新鮮血液,規模迅速擴大,結構趨向優化,專業學科覆蓋更加廣泛。年輕才俊與資深專家們攜手并肩,共同推進了文物修復工作的進展。郭漢中領銜成立了技能大師工作室,“我要更好發揮‘傳幫帶’作用,把積累的經驗和技巧教給年輕人,幫助他們快速成長”。
館內,一系列尖端科技設備——掃描電鏡、激光拉曼光譜、X光顏色儀等——被用來對文物成分進行檢測分析,為文物修復提供科學依據。修復館還采用AI技術、三維掃描和3D模型等前沿科技,對殘損文物進行三維掃描,再利用AI算法找到相應的銜接點,高效完成拼接工作,實現文物修復。曾引起巨大轟動的銅獸馱跪坐人頂尊銅像和銅罍座倒立鳥足頂尊神像,正是依靠這些先進技術,成功實現跨坑出土文物的精確拼對,恢復了它們本來的面貌。
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余健說,當前,三星堆文物修復團隊已成功完成新發掘的6個祭祀坑內近4000件文物的修復工作,大量修復工作還在繼續。
四川省德陽市廣漢市三星堆博物館外景航拍。資料圖片
創新展陳讓文物生動可感
2023年7月啟用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由三個連綿起伏的堆體組成,遠觀消隱于大地,走近卻能感受到其動人心魄的宏偉氣勢。新館外寓意“古蜀之眼”的玻璃幕墻,深邃而神秘。館內人流如織,絡繹不絕的游客移步于“世紀逐夢”“巍然王都”“天地人神”等主題展陳中。這些展覽借助創新的展示理念和前沿技術,賦予了文物生命力,讓游客深刻感受到三星堆文化的歷史厚重和中華文化的多元融合。
據介紹,新館陳列展出1500余件(套)最具代表性的三星堆文物,數量為原展出文物的3倍。其中,近600件文物為初次展出。青銅神壇、青銅鳥足神像、青銅騎獸頂尊人像、龜背形網格狀器、著裙立人像、虎頭龍身像等重器悉數亮相。雖然新館接待容量擴大了3倍,但預約參觀人數仍然是天天爆滿。
“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增強沉浸式體驗等讓文物生動可感,有效提升了展示效果。”三星堆博物館學術研究部部長吳維羲說,新館展陳手段兼顧文物保護與研究,合理運用AI算法、三維數據復原、3D打印、360度全景展示等數字化技術,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三星堆考古發掘及最新研究成果。
2019年以來,三星堆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搭建了恒溫恒濕的考古工作艙,綜合運用多種高科技設備,將文物保護貫穿整個發掘過程。這樣的考古方艙,也被搬到了展廳內。
“我們用裸眼3D技術還原了一個考古方艙。”在吳維羲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方艙面前,透明的艙體、3D效果的屏幕、懸空呈現的虛擬畫面,構建出逼真的考古發掘現場。在這里,游客能以“考古人”的身份,沉浸式體驗文物出土過程,甚至能觀察到文物出土前的擺放層次及出土瞬間的狀態。
“文物修復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為讓重點文物能盡快在新館陳列中與觀眾見面,同時又能保證下一步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順利開展,我們采用了數字化修復演示的新展陳方式。”吳維羲說,青銅騎獸頂尊人像、銅神壇等大型文物,就是結合了文物修復師的手工拼對和AI技術精心復原,然后借助3D打印技術,復制出1∶1比例的文物模型,并輔以多媒體360度展示的方式,全面展現文物的每一個角度,供游客解讀文物細節。
“這樣的展陳方式,既滿足文物安全穩定的展出需求,又可讓觀眾一睹文物的奇特與精美,并能更好地理解三星堆文化。”吳維羲說。
博物館展陳的改進、完善和拓展也從未止步。
博物館優化設計方案,通過調整燈光、降低背景板等方式,不斷改進展示效果,提升觀展體驗。
今年5月18日,也就是“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三星堆博物館再添新展廳——“對話三星堆——互動體驗廳”正式面向公眾開放。記者在現場看到,游客可以試戴三星堆文化特有的冠飾和發式,親身體驗玉器的切割、鉆孔、刻紋、打磨和拋光工藝,以及模擬進行“抬神獸”“神樹祈福”“祭祀掩埋”等傳統祭祀活動,不同年齡層的游客都在踴躍參與。
“互動廳以三星堆最新研究成果為支撐,是現有三星堆文物陳列三個展區內容的延伸和補充。”吳維羲說,在這里,游客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與三星堆文化對話,走進古蜀人的生活及精神世界,形成對三星堆文化更為全面的認知理解和感受體驗。
三星堆博物館景區管委會規劃建設部部長肖燦說,當前,三星堆正高水平規劃建設三星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好遺址完整性和真實性,并在此基礎上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聯動大遺址、大文博,讓游客除了看文物,還能深入了解遺址原貌,在吃、住、行、游、購、娛等各方面收獲更美好的體驗。
塑造品牌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游客來到三星堆,看完展覽再逛文創館已是‘標配’,不少游客都要品嘗我們的文創雪糕,再買點文創產品帶回家。”面對文創館里絡繹不絕的游客,三星堆博物館文化產業部部長林維告訴記者,場景消費、實地買文創,已成為新潮流。近年來,三星堆文創產品銷售額迎來井噴式增長,年綜合收入從數百萬元激增至過億元。
幾年前,三星堆博物館推出青銅面具文創雪糕,一炮走紅。而今,文創館里擺滿了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包括文具、擺件、服飾、書籍等,品類繁多,應有盡有。這些產品既滿足游客的文化消費需求,也有力推動三星堆文化的廣泛傳播。
“我們設計文創,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林維說,三星堆博物館深入挖掘三星堆文物獨特的符號特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創造性地開展二次設計,讓文創產品更好詮釋文物的內涵,更符合游客的審美,并以之為載體,不斷擴大三星堆的影響力。
“針對青少年群體,三星堆博物館還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和研學活動。”三星堆博物館社教研學主管鄒鵬說,博物館一方面開發多種研學課程,接待學生群體開展研學活動,另一方面也主動走出博物館,把三星堆文化送進學校和社區,讓青少年感受古蜀文明的魅力,厚植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據介紹,三星堆博物館按照“認知—探索—體驗—解讀”的思路,開設20多項研學體驗課程,內容涵蓋趣味考古、玉石器加工制作、文物修復、青銅鑄造、自然探索等,深受青少年學生喜愛。此外,三星堆文化進校園舉辦的專題講座、流動展覽、知識問答、文物拓片制作、特色版畫制作、面具餅干制作等體驗活動,也已深入成都、德陽、綿陽等地的30多所中小學校,直接參與人數上萬。
林維表示,三星堆以其神秘奇特的藝術價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引起海內外觀眾極大的興趣和關注。為切實保護、展示、宣傳、弘揚這一優秀文化遺產,三星堆博物館積極致力于國際間的展覽交流合作,先后出展日本、美國、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座城市,所到之處引起轟動,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星堆文物,作為中國獨特的文化標識,已成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名片之一。當地時間6月9日,“邂逅三星堆—12K微距看國寶”全球巡展在卡塔爾盛大啟幕,成為該系列展的第一站,受到當地群眾的熱捧。幾天之后,“三星堆·金沙主題數字展暨推介活動”在埃及開羅開幕,以裸眼3D技術、高精度文物復制、VR互動體驗等多種現代科技形式,為埃及觀眾呈現了一個鮮活、立體的古蜀世界,讓人仿佛置身于數千年前的古蜀。這樣的活動,還在持續開展之中。
當前,已成功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的三星堆,正著力用好這一品牌,在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道路上闊步邁進,不斷增強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星堆博物館保護利用好古蜀文明成果的經驗和啟示
文物是國家發展、文化傳承的歷史印記。三星堆遺址作為古蜀文明的重要遺產,其出土文物對于深入探索古代文明具有極高價值。三星堆博物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建立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的協同創新方式,以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探索文物保護修復,用科技為文物保護助力,進一步加強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的保護利用,講出了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彩故事。
用好科技的力量。在三星堆考古和文物保護修復過程中,新科技新技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工智能不僅能夠對文物進行快速而準確的分類與分析,識別其類型、材料、尺寸等詳細信息,深入理解文物的結構與特性,還能通過三維重建技術,精確復制文物形態,為還原歷史場景、深入研究古蜀文明提供有力支持。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手段的應用,對文物進行三維建模,可幫助還原其歷史外貌與結構。三星堆遺址的保護工作中,大數據技術的運用構建了全面系統的文物數據庫,實現了對文物保存狀況的實時監控與分析,使文物工作者能夠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確保文物的完整與安全,同時提高利用效率。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為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提供助力。
守住傳承技藝的匠心。科技的發展為文物保護和修復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但機器不能替代技藝,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仍閃爍著時代光輝。在保護與修復的過程中,工匠們展現出極高的專業素質與精湛的技藝,對文物充滿了敬畏與熱愛。他們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從事修復工作,用心呵護每一件文物,成功結合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最大程度保留文物的原貌及其承載的歷史信息。這種工匠精神使得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讓更多人得以了解和親近古蜀文明。應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秉持工匠精神,不斷提高技藝水平,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拓展展示推廣的途徑。三星堆帶給世界驚喜,成為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亮麗名片,顯著提升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對此,要深入研究三星堆文化,闡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以及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相互影響的歷史文化基因,挖掘其思想內涵。要大力堅持保護與利用、展示與宣傳并重,進一步挖掘和闡發三星堆文化的思想價值,加強普及教育和對外交流。推動三星堆文化的傳播與教育,開展相關課程和講座,制作科普資料,通過活動體驗和傳承,增強文化自信。實施科學規劃,加強三星堆文化的保護和修復工作,確保其長期傳承。同時,探索修復文物的合理利用,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光明日報》(2024年7月12日 5版)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周洪雙,西南交通大學世界遺產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劉弘濤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