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18 21:18:52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霍軍生表示,現在還存在一種情況是“能量過剩”,超重肥胖及與它相關的各種慢性疾病是一個普遍問題。這個變化提出來一個新命題,即現在要怎么通過健康飲食來控制住能量和鈉等一些元素過高或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定制化營養攝入顯得十分有必要。”
每經記者|陳星 每經編輯|董興生
近日,第十四屆亞洲營養大會(ACN)在四川成都召開。本屆大會由國際營養科學聯合會(IUNS)指導、中國營養學會以及亞洲營養學會聯合會(FANS)主辦,聚焦“可持續營養助力未來”。
在“定制化營養需求與實踐”分論壇中,“定制化營養”成為討論議題之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表示,我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近年明顯改善,但仍面臨諸多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霍軍生則表示,現在還存在一種情況是“能量過剩”,超重肥胖及與它相關的各種慢性疾病是一個普遍問題。這個變化提出來一個新命題,即現在要怎么通過健康飲食來控制住能量和鈉等一些元素過高或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定制化營養攝入顯得十分有必要。”霍軍生表示。
丁鋼強介紹,我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近年明顯改善,但仍面臨諸多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合理的營養不僅是人生長發育、維持生理功能的基礎,也是公認的減少慢性病負擔和相關風險因素最為有效和經濟的方法之一。
丁鋼強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楊曉光研究員則指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是為了保證人體合理攝入營養素的一組參考值,其中推薦攝入量(RNI)理論上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群體中97%~98%的個體需求量的某種營養素攝入水平。“然而,由于不同地域、民族、性別、年齡和生理狀況的個體差異,加上遺傳因素和疾病狀態的影響,導致不同個體和亞人群在營養需求上有所差異,因此定制化營養或者說個性化營養方案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也是國際上的一種發展趨勢。”楊曉光表示。
而為了增強定制化營養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目前已有了新的技術應用與結合。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中國營養學會微量元素營養分會主任委員霍軍生從“基因多態性”切入,分享了我國利用基因組學方法開展個性化營養的研究和轉化情況。他解釋,隨著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基于普通個體基因組信息的研究成為可能,針對基因組中許多變異對能量代謝、營養素吸收影響進行的研究也非常多。
核心研究目的是運用多組學的方法,深入了解我國人群和亞洲人群的營養需求;分析形成群體和/或個體間與營養代謝多樣性、疾病易感性差異相關的生理學基礎,從而為個體化營養推薦和營養干預方案提供更精確的循證依據。
但他也強調,從轉化來看,營養基因組學從科研端向產業端轉化難度大,面臨著海量數據分析、基礎科研轉化難度大,基因型干預相對不易等難題。盡管基因多態性的研究成本變低,但作為營養推薦和干預的指導方向,其效果評估與轉化則需要實現營養與多組學、大數據等生物、醫學、信息最新理論和技術的整合。
分論壇后,霍軍生及赫力昂副總裁、中國研發負責人胡恒龍等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就“定制化營養”的概念及趨勢加以探討。
胡恒龍表示,定制化營養簡單說就是根據個體的生理和健康狀態,以及未來潛在的健康需求提供的個性化方案。個性化營養是從群體到個體、從單一維度到多維度的轉型。
赫力昂副總裁、中國研發負責人胡恒龍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霍軍生則補充說明了定制化營養概念產生的背景。他表示,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加起來,常說的有40多種。在30年到40年前,基本上所有人普遍存在各種各樣的營養需求。但現在這個體系發生了變化,微量元素缺乏的情況仍然存在,但不明顯。
不過,現在還存在一種情況是“能量過剩”。“超重肥胖及與它相關的各種慢性疾病是一個普遍問題。這個變化提出來一個新命題,即現在要怎么通過健康飲食來控制住能量和鈉等一些元素過高或結構性失衡的問題。”霍軍生表示。
在此背景下,定制化營養攝入顯得十分有必要。但霍軍生也坦言,定制化營養是一個很好的發展領域,而且社會需求很大。但目前技術層面、體系層面仍然較為不足。比如,精準營養還是個性化營養,現在用詞仍然是混亂的,這個領域的知識和產業到目前為止還只發展了很短的時間。
目前,數字化新技術、新工具已融入個性化營養評估中。如近年來,創新技術的發展、多組學研究的進步和可穿戴設備的出現為深層次的分子層面分析和生理信息獲取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技術手段。
另外,如赫力昂開發的Key科益家小程序,就是從用戶多維度的主觀需求和客觀指標出發,并結合相應的基因檢測數據,定量化計算個體的營養所缺,滿足更多消費者日常健康需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