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17 09:12:22
◎上周,A股有5家公司迎來上會,包括來自主板的錦江航運、小方制藥、雪祺電氣,來自創業板的金智教育,以及來自北交所的飛宇科技,5家公司均順利過會。
◎本周,A股市場有10家公司迎來首發上會,包括來自創業板的萬創科技、諾康達,來自主板的上海汽配、永興股份、西典新能、鼎龍科技,來自科創板的京儀裝備、歐萊新材,以及來自北交所的科強股份、萬德股份。
每經記者 范芊芊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全面注冊制來臨,更多企業擁有機會步入資本市場,與投資者共享發展機遇。而對許多公司而言,A股IPO的闖關之旅也并非都是坦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周為單位,梳理上周IPO過會、被否及新增獲受理企業,辨析企業價值,同時觀瞻IPO市場節奏、政策動向等,以饗讀者。
上周(7月10日至7月16日,下同),A股市場總共有5家公司被安排首發上會,5家企業均順利過會,上周IPO周過會率為100%。5家過會企業中,錦江航運為A股上市公司上港集團分拆的子公司,擬于主板上市,是典型的“A拆A”模式。錦江航運總運力達到4.16萬TEU,值得投資者關注。
本周(7月17日至7月23日,下同),A股市場將有10家公司迎來首發上會。其中,寧德時代的供應商西典新能近三年主營業務毛利率不斷下滑,分別為23.91%、19.42%和17.90%,同時銷售占比提高的電池連接系統毛利率低于可比公司同類產品。
A股市場本周還將迎來7家公司申購,其中,威邁斯是新能源汽車集成式車載電源龍頭供應商,值得投資者關注。
上周,A股有5家公司迎來上會,包括來自主板的錦江航運、小方制藥、雪祺電氣,來自創業板的金智教育,以及來自北交所的飛宇科技,5家公司均順利過會。
其中,錦江航運為上港集團子公司,主要從事國際、國內海上集裝箱運輸業務。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經營44 艘船舶,包括25艘自有船舶和19艘租賃船舶,總運力達到4.16萬TEU。
根據招股書(上會稿)披露,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根據國際權威研究機構Alphaliner的數據,公司總運力位列世界集裝箱班輪公司第32位。
從業績表現來看,2020年-2022年,錦江航運營業收入分別為34.3億元、53.72億元、68.4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65億元、12.26億元、18.27億元,營收和凈利潤均穩步增長。
上周,華舟海洋入列“黃榜”,公司主動撤回IPO項目。
華舟海洋從事港口及海上作業船舶的運營管理業務,截至2022年末運營管理的船舶45艘,包括拖輪36艘、其他作業船舶9艘,具體業務主要是通過拖輪為大型船舶、海上平臺等主體提供靠離泊、監護及護航、引航員接送、海上作業等作業服務;通過其他作業船舶為業主碼頭經營方等主體提供系解纜等作業服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華舟海洋只有管理人員、銷售人員、業務人員以及業務支持人員,其中業務支持人員為公司調度、船務及機務等為船舶作業提供支持的相關崗位人員。而在其他行業及公司中常見的“生產人員”“研發人員”,華舟海洋并未設置相應崗位。
華舟海洋表示,實施募投項目將面臨的困難之一,便是未來人才制約將會逐漸成為公司快速發展的制約因素。華舟海洋表示,隨著公司生產規模擴大,為進一步提高技術優勢和市場份額,公司需要不斷補充研發、管理、生產和銷售方面的專業人才,但目前國內該行業高素質人才數量相對稀缺。
此外,根據招股書,2020年-2022年,華舟海洋不存在研發費用,其在“研發情況”項目內也披露稱,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不存在研發情況。不過,華舟海洋對此并未進一步解釋說明,也未披露行業可比企業情況。(詳情參見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華舟海洋IPO:大船靠離泊由它拖帶 無研發、高利潤,運營管理52艘船年收入超三億》)
本周,A股市場有10家公司迎來首發上會,包括來自創業板的萬創科技、諾康達2家公司,來自主板的上海汽配、永興股份、西典新能、鼎龍科技4家公司,來自科創板的京儀裝備、歐萊新材2家公司,以及來自北交所的科強股份、萬德股份2家公司。
上海汽配主營業務為汽車空調管路和燃油分配管等汽車零部件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
此次IPO,除了補流和還貸外,上海汽配募投項目還包括:浙江海利特汽車空調配件有限公司年產1910萬根汽車空調管路及其他汽車零部件產品建設項目、浙江海利特汽車空調配件有限公司年產490萬根燃油分配管及其他汽車零部件產品建設項目、浙江海利特汽車空調配件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截至2021年末,募投項目涉及的汽車空調管路和燃油分配管兩項業務產能分別為2126.41萬根、497.9萬根,也就是說,募投項目建成后,兩項業務產能將擴大近1倍。
不過,據招股書披露,近年來這兩項業務的產能利用率不高,尚有閑置產能,2019年-2021年,汽車空調管路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6.39%、75.09%、78.32%。同期燃料分配管產能利用率則分別為52.84%、53.82%、71.20%。
永興股份聚焦于垃圾焚燒發電業務,并逐步拓展生物質處理業務。截至2022年末,公司在運營12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和4個生物質處理項目,公司在運營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產能27040噸/日,在運營生物質處理項目產能2590噸/日。
記者注意到,2020年-2022年,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波動明顯,分別為 42.58%、44.51%和40.80%,其中項目運營的毛利率分別為42.58%、50.78%和 45.25%,呈波動上升趨勢。對于原因,永興股份稱主要系隨著新建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逐步投產運營,公司垃圾處理量持續增加,規模效益逐漸體現。
同時,永興股份還提示稱,未來隨著垃圾焚燒發電行業不斷深化改革,如果垃圾處理服務費、上網電價補貼和電力收購政策發生調整,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毛利率水平可能會下降,導致公司綜合毛利率水平下滑的風險。
西典新能主營業務為電連接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電池連接系統和復合母排。作為寧德時代的供應商,西典新能與其深度綁定。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公司對寧德時代及其下屬企業銷售收入分別為7390.1萬元、5.68億元、11.8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9.57%、69.10%和74.42%。
2020年-2022年,西典新能主營業務毛利率不斷下滑,分別為23.91%、19.42%和17.90%,其中電池連接系統毛利率分別為12.39%、15.88%和14.23%。對于原因,西典新能稱,電池連接系統銷售占比提高導致公司毛利率整體下降。同時,公司電池連接系統毛利率低于可比公司同類產品,主要系與寧德時代合作時提供了有競爭力的價格。公司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一環,受到市場競爭加劇、產業政策變化等因素影響,存在一定的降價壓力。
鼎龍科技主要從事精細化工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均為化工產品中間體,按下游應用領域可分為染發劑原料、植保材料、特種工程材料單體等,主要用于生產染發劑、植保產品、特種工程塑料、高性能纖維等,在化妝品、植保、汽車等行業應用廣泛。
2020年-2022年,鼎龍科技主要產品產能利用率分別為56.27%、52%、59.83%,始終未超過60%。在如此產能利用率的背景之下,鼎龍科技仍欲通過此次IPO大舉擴產,擬募集4.65億元用于年產1320噸特種材料單體及美發助劑項目。對于產能利用率較低的原因,鼎龍科技稱,因批復產能中共線產品產能疊加計算導致批復產能數據較大,按此計算的產能利用率相對較低,公司實際生產負荷較高。
京儀裝備主要從事半導體專用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營產品包括半導體專用溫控設備(Chiller)、半導體專用工藝廢氣處理設備(Local Scrubber)和晶圓 傳片設備(Sorter)。
記者注意到,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與凈利潤之間的差異較大。2020年-2022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33.11萬元、5880.41萬元、9111.89萬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06億元、2234.19萬元和335.64萬元,對于上述差異變動,京儀裝備稱,主要是受存貨和經營性應收應付項目的影響。此次IPO,公司擬用4億元進行補流,占募資總額的比例高達44.15%。
上周,二級市場有10家公司迎來首發上市,包括來自北交所的天力復合(BJ873576,股價18.9元,市值20.22億元)、華信永道(BJ837592,股價11.41元,市值6.9億元)2家公司,來自創業板的C盤古(SZ301456,股價50.48元,市值75.01億元)、C英華特(SZ301272,股價81.97元,市值47.97億元)、C昊帆(SZ301393,股價96.7元,市值104.44億元)、C國科恒(SZ301370,股價20.18元,市值94.97億元)和C賽維(SZ301381,股價41元,市值164.04億元)6家公司,以及來自科創板的天承科技(SH688603,股價97.92元,市值56.93億元)、C譽辰(SH688638,股價74.22元,市值29.69億元)2家公司。上述10家公司中,C賽維錄得上市首日最高漲幅,收漲115.11%,C譽辰上市首日破發。
本周,A股市場有敷爾佳、浙江榮泰等7家公司將迎來申購。
威邁斯是新能源汽車集成式車載電源龍頭供應商。公司主要從事新能源汽車相關電力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主要產品包括車載電源的車載充電機、車載DC/DC變換器、車載電源集成產品,電驅系統的電機控制器、電驅總成,以及液冷充電樁模塊等。
招股書(注冊稿)披露,根據NE Times數據,2020-2021年期間,公司連續兩年在中國乘用車車載充電機市場出貨量排名第一。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 公司已成為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合眾新能源、零跑汽車等造車新勢力以及上汽集團、吉利汽車、奇瑞汽車、長安汽車等眾多知名車企的核心供應商。
從技術優勢來看,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取得授權專利301項(其中境內發明專利39項、境外發明專利13項), 以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94項,公司共有研發人員524人,占員工總數的比例為20.02%,最近三年公司累計研發投入為 4.14億元。
從業績表現來看,2020年-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6.57億元、16.95億元、38.33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51.12萬元、7504.31萬元、2.95億元,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