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25 21:57:18
每經記者 胥帥 趙李南 文多 每經編輯 易啟江
我們常吃的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等,它們的雞肉產品,你知道用的什么雞嗎?
那是一種源自德國或者美國的白羽雞,也就是業內俗稱的肉雞。而這種在中國需求量極大的肉雞,其種源卻大都被德國與美國的少數公司壟斷。
而且,這些公司在賣種雞時,其同一個品系的祖代雞,只賣公雞或者母雞。只有公的或者只有母的,進口后沒法繁殖純種的種源雞,只能用不同品系的公母雜交出父母代雞,雖然雜交產生的父母代雞更優良,但優良性卻只體現在終端商品上,自身再無法作為種源使用。
今年被業內稱為最強雞周期,白羽肉雞雞苗價格先是上漲一倍,又迅速滑落。但無論如何漲跌,中國的肉雞都難以回避這個尷尬的現實——種源被“卡脖子”。從國外引進的祖代雞,以及其雜交生育的父母代雞壽命終點到來后,中國企業就得花高價再次引進祖代雞,才能生產出新的商品代肉雞,如此循環。
“中國每年出欄白羽雞達60多億只,所以你必須要有種源。引種祖代雞價格每年都要漲,從最開始每套10美元,到2008年的23美元,再到現在漲到55美元。另外,它的雞有好有壞,會傳染很多病。”圣農集團育種首席科學家肖凡表示。
人類養雞的歷史已經很久了,中國自己的土雞不行嗎?肖凡說出了背后真相:白羽雞吃1.5公斤的飼料,它能長1公斤的肉。我們家養的這個品種,它可能需要3公斤飼料才能長1公斤的肉。
白羽雞消耗的糧食會更少。中國既要保證糧食安全,又要保證人們有肉吃,顯然,工業化養殖白羽雞實際上是成本的比拼。產研學沒打通,種雞研發投入過高、風險大,從成本上講不如直接進口種苗……凡此種種,都是雞苗“卡脖子”的因素。
令人欣喜的是,隨著國內一些養雞企業的壯大,屬于中國的雞苗“芯片”逐漸出現了。肖凡就表示:“研發自主種雞,我們企業每年的投入達1億元。”
工人在某公司白羽雞加工流水線上工作 新華社圖
世界最大禽類消費國,種雞曾完全依靠進口
之所以今年被稱為最強雞周期,從雞苗過山車般的價格可見一斑。
今年一季度,白羽肉雞雞苗均價4.19元/羽,較2022年第四季度雞苗均價漲幅高達49.64%。行業龍頭企業益生股份(SZ002458,股價12.08元,市值119.9億元)今年一季度的商品代白羽雞雞苗銷售價格,從2.2元/羽上漲至最高7元/羽,漲幅超過2倍。
但最強雞周期屬于肉雞雞苗,即使它們漲到天上,長大后的商品肉雞也很難跟上這一漲幅。不過,今年4月開始,肉雞雞苗價格又一度跌回2.65元/羽。
西南地區一家大型肉雞場食品事業部總經理把雞苗和肉雞作對比,“同樣行情,一只肉雞可能才賺1塊錢,都還是不錯了!”
即便是肉雞頭部企業,該公司的祖代雞依然需要從美國進口。
這位總經理說到了中國肉雞產業的痛處——祖代雞苗被“卡脖子”。20世紀80年代,白羽肉雞進入中國,中國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禽類消費國,但育種卻長期被歐美少數公司壟斷,種雞完全依靠進口。
朱慶是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導,四川農業大學原副校長,主要從事家禽遺傳育種研究,曾任世界家禽學會理事。他對這種“痛處”更有“切膚”體驗。
時至今日,已年滿63歲的他,仍然清晰地記得當年出國學習外國養雞的細節。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國當時的條件下,養雞普遍還是農戶散養。與國外高校先進教學實踐基地相比,朱慶讀研究生的試驗條件就顯得很寒酸——只是圈養幾十只雞,每天拿著筆和紙鉆進雞圈,一個一個地“點到”和登記,然后,拿著一根掃帚打掃雞糞。從早到晚,他在簡陋的雞場吃飯睡覺,與雞一起生活。
留校工作不久的朱慶,由國家公派到德國留學。到國外養雞企業實習時,看到了現代化的層疊式雞舍和全自動化設備,如自動化喂水喂料、自動化光照溫度控制、自動化除糞傳輸帶、自動化分蛋設備……眼前的一幕,讓朱慶有些震驚:“我們國家什么時候才趕得上???”
何曾想,斗轉星移,目前我國眾多養殖企業的自動化設備,已經不輸其他國家。
少數跨國公司高度壟斷種源,價格每年上漲3%~5%
就肉雞生產來說,我國飼養的肉雞品種主要包括白羽肉雞、黃羽肉雞、淘汰蛋雞和土雜雞等。
黃羽肉雞是我國的特色品種,具有特定的消費市場,占有重要地位,尤其符合南方地區的消費習慣。
隨著雞肉消費量增大,白羽肉雞占據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加之更短的養殖周期和更低的養殖成本,白羽肉雞比本土的黃羽肉雞更適合大規模工業化養殖。中國畜牧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白羽雞出欄量為65.32億只,同比增長9.6%,占肉雞總出欄量的56.43%。據《2022年全國肉雞生產信息統計監測報告》,2022年白羽肉雞、黃羽肉雞累計出欄98.2億只,其中累計出欄白羽肉雞60.9億只,累計出欄黃羽肉雞37.3億只。
龐大的消費量也導致愈發依賴國外種雞。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021年祖代種雞引種量是124萬套,同比增長23.65%。而據Mysteel農產品數據統計,2023年1~5 月,我國祖代雞海外引種量約20萬套。
肖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國每年對父母代白羽雞的需求量有6500萬套,自給率不到15%。
肖凡1993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后長期從事白羽雞種源培育工作,2016年起主要負責白羽雞種源的研發項目。
人類養雞的歷史已經很久了,從常規意義上理解,養雞似乎不具備“高科技”的屬性,但為何我國的白羽雞種源卻沒辦法自給自足?肖凡解釋稱,其中難點主要在于工業化養殖的成本比拼。
“投入和產出效率差異很大,商業化的肉雞,它的料肉比大概是1.5,什么概念呢?就是吃1.5公斤的飼料,它能長一公斤的肉。我們家養的這個品種,它可能3公斤飼料才能長1公斤的肉,有巨大的效率差距,效率就是成本。”肖凡說道。
也正是因為國外公司的品種在長期的選育過程中積累了產蛋率高、產肉率高這些優勢,即便是花錢買他們的種源,也要比使用低效率種源更經濟,這便是白羽雞種源的核心商業邏輯。
此外,種源是否安全顯然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講糧食安全,同時,你怎么解決那么多中國人吃肉的問題?世界上第一大肉類是雞肉,為什么?因為它的料肉比有優勢,消耗的糧食少;它有成本優勢,價格便宜,普通人都能吃得起;它蛋白質含量高,膽固醇含量低,能量也低。雞肉在中國雖然只是第二大肉類,不過占比在上升。”肖凡表示。
但種源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上,會有種種風險,包括供應不穩定、價格上漲、傳染病和遺傳性疾病等。
“你的種源被別人控制,今天有明天就沒了,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不安全。”肖凡說道。
據朱慶介紹,肉雞市場大都被德國安偉捷與美國科寶兩個公司掌握。為了維持市場競爭優勢,國外育種公司以高昂的價格出售雞苗,并以配套系的供種方式限制種源的流失。“你買的祖代雞,每個品系只賣給你一個性別,要么公雞要么母雞,配套利用后不能繼續留著種用,用完一代后又得繼續引種。”朱慶稱,這是國外家禽育種企業的銷售策略。
“美國一旦出現禽流感,它的雞就進不來了。有的時候還會遇到地緣政治問題。中國一年出欄60多億只雞,所以你必須要有種源。另外一個就是價格,由于國外公司高度壟斷,每年都要漲3%~5%。從最開始每套10美元,到2008年的23美元,再到現在漲到55美元。另外,它的雞有好有壞,會傳染很多病。我們中國家禽養殖行業原來沒有那么多病,包括白血病這些都是從國外引種帶進來的。我們自己做育種,控制好,種源才會干凈。”肖凡表示。
肖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他們選育的“圣澤901”在疾病控制方面就做得很出色。“病靠什么來預防?靠生物安全、隔離措施。這邊(指福建南平光澤縣)自然條件好,沒有外面的雞傳播(疾?。┻^來。日常疾病檢測,就跟做新冠檢測一樣,當天就要出結果,篩出來有病的馬上要隔離。這樣一代一代,做好幾代才能保證雞干凈無病。種源方面我們也有了些優勢,產蛋數逐年提升,歐洲效益指數達400。”
科研困境:自主育種難敵“引種快速收回資金”模式
家禽育種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需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人家花了那么大成本培育了一個品種,不想法控制種源不行,高價也是育種公司說了算,因為你需要,不買還不行。誰掌握了源頭,誰就有話語權。”朱慶說。
自主研發育種的長周期,難以匹敵“引種快速收回資金”的傳統模式。這被朱慶視作種雞研發的科研困境——成果不少,轉化成效不高,企業愿意嘗試商業化育種者寥寥。一個尷尬的現實在于,中國引入種雞的數量和花費的資金很多,但卻買不來最核心的育種技術。養雞陷入與芯片類似的“卡脖子”處境,市場最有溢價的份額被寡頭掌握,自己只能去做利潤最薄、競爭最激烈的初級領域。
事實上,鮮有養雞企業老板愿意投資研發種源,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研種源的經濟效益不行。
“因為育種需要高投入、長期投入,見效很慢,直接經濟效益也不高,是間接效益。全國的祖代雞需求量大概130萬套,從國外進口一套現在可能是50多美元,也就是300多元人民幣。300多元乘以140萬套,才多少錢?4.2億多元。然而,這4.2億元市場不可能一家做。投入還是很大的,我們現在每年的投入都是1億元。”肖凡表示。
“而且你一旦做了育種,你就不能停,你每年都要投,每年都要研發,每年都要有進展,要求你的種源生產效率越來越高,如果你不進步,人家在進步,國外的每年都有進步,有遺傳進展。遺傳進展怎么來?從育種選育出來,一代一代選,還要長期堅持。很多企業都是拿過來直接生產就行了。去投入搞研發,很多企業老板都不愿意干。干吧,花錢不見效。”肖凡這樣認為。
“選種源是萬里挑一,”肖凡說道,“選雞跟看人一樣,要看這只雞行不行,它的遺傳潛力怎么樣,比如長肉速度、產蛋潛力等,我一年要選二三十萬只雞,再從這些雞里面去選出有潛力的,一年要大概有四五個月集中選雞。”
“我們也花了十多年的時間來收集素材,因為你要育種,首先要從素材里面去挑選雞種。從2011年開始搜集素材,一直到2015年開始做育種,到了2021年才通過審定。”肖凡稱。
自育突圍:蛋雞育種已達世界先進水平,肉雞育種開始起步
讓朱慶感到欣慰的是,中國畜牧業近幾十年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蛋雞產業,自1985年以來,我國雞蛋總產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先進養殖設備日益普遍。蛋雞種業已經擺脫對國外品種的長期依賴,蛋雞育種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肉雞育種也開始起步。當然,在整個畜牧行業,育種整體水平還處于落后的狀態,畢竟選種路程何其難也。
朱慶師從我國已故著名家禽遺傳育種學專家、四川農業大學邱祥聘教授。邱祥聘終其一生都在為中國家禽育種做貢獻,正是他和同行的研究,讓國內家禽的育種和規模養殖成為現實。
從上世紀開始,四川農業大學家禽育種研究方向歷經幾代人,陸續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家禽新品種。在邱祥聘等中國第一代育種人后,朱慶帶團隊研究出天府肉雞配套系,正在培育優質特色蛋雞配套系。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朱慶研究的粉殼蛋雞配套系已通過省級品種審定。
由于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脫節,缺乏大型養殖企業合作,沒有企業愿意承擔風險和繼續培育成本,因此,粉殼蛋雞配套系很長時間未能實現規模化和商業化養殖,這成為他很大的遺憾。時光更迭,直至現在,我國飼養的粉殼蛋雞才出現規?;紦袌黾s60%的份額。
同時,肖凡的育種成果,也已經開始得到回報,選育出了受到市場認可的雞種。圣農的銷售策略是對外銷售父母代雞。“有些客戶已經認可了。不過,推廣有一個過程,要慢慢做。”肖凡表示。
“這個產業是從源種開始的,源種下一代就是祖代。因為源種的規模是很小的,而且很貴,你不可能把源種的雞拿去生產商品肉雞,要把規模擴大到祖代。祖代一個品種是由4個品系(A、B、C、D)組成的,四個品系不一樣,有的是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好,有的是產蛋性能好,有的是產肉性能好。通過雜交,在終端商品代肉雞上體現出來優勢,它的性能要最優、生產效率要最高。”肖凡表示。
“祖代下面是父母代,一只源種雞可以生產大概30~40只祖代雞,一只祖代雞母雞大約可生產50只父母代雞,一只父母代母雞可生產120只商品肉雞,一代一代地擴大。源種才是育種過程,從祖代開始就是生產過程。”肖凡介紹道。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大家也迫切意識到,種業才是解決我國畜禽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只有通過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滿足我國的種源需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國家正在加大對種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就家禽種業育種來說,展現了很好的發展勢頭。”朱慶對我國未來家禽種業的自主研發充滿信心。
記 / 者 / 手 / 記
自主可控需要付出艱辛努力
大規模的產業化帶來了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進而導致產品價格不斷下降,增進了消費者福利。
就拿雞肉來說,現如今雞肉的價格相對便宜,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蛋白質攝入需求,這在人類發展史上并不是很常見的事。
然而,孰能想到,養雞這樣一件人類已從事了上千年的事業,在大規模工業化條件下,若要具備經濟可持續性,依賴的竟然是高科技。
這個高科技的門檻,主要體現在選育的高投入與種雞市場規模有限這兩者之間的夾縫里,以及如何在夾縫里找到一條適合的路線。種雞選育一旦上路,就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如果半途停下來,前期的投入都會化為烏有。換句話說,企業很可能是在成功和死亡之間作選擇,沒有中庸路線可選,要堅持做好這件事十分不易。
很多時候,并不是資金、技術不夠,不是突破不了關鍵領域,而是企業從經濟成本角度衡量下來,認為投入還不如不投入。
想突破核心技術領域,僅僅有企業家的努力還不夠。隨著國家加大對種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相信我國畜禽業育種將能像水稻育種那樣,會有越來越多的“雞芯”涌現。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