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03 12:22:09
每經編輯|王月龍
5月15日至26日,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訪問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歐盟總部和俄羅斯,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各方進行廣泛接觸和交流,闡述中方立場主張,聽取各方意見建議,凝聚更多國際共識。各方充分肯定中方為勸和促談發揮積極作用。
李輝結束訪問后,6月2日在北京出席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主辦的“臨甲7號沙龍”吹風會,向媒體介紹了訪問的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圖片來源:玉淵潭天
李輝談三點突出感受
駁斥美媒報道:挑撥中烏關系
據央視新聞,李輝表示,這次是中方首次專門派團赴相關國家,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開展外交工作。他談了三點突出感受:
第一個突出的感受就是各方對中方的努力予以積極評價,都希望和平解決危機。無論是烏克蘭還是俄羅斯,還是歐洲國家和歐盟,各方都認可中方促和努力,都支持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都希望中方發揮積極作用,都愿意同中方深入溝通交流。
第二個突出的感受就是戰爭升級風險依然高企。當前戰事還在延宕升級。目前看各方坐下來談判和談出成果,可能還面臨著很多困難。但重要的是要有人出面,推動凝聚各方共識,形成最大公約數,為危機的最終解決逐步積累和創造條件。
第三個突出的感受就是各方對危機外溢風險高度關注,特別是對核安全、人道主義問題,還有糧食安全等問題十分擔憂。
李輝訪問期間,《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據知情的西方官員說,中國提出一項將使俄羅斯擁有烏克蘭部分地區的停火協議。烏克蘭外長庫列巴澄清,沒有這樣的表態。李輝就此也回答了總臺《藍廳觀察》記者的提問。他指出,烏克蘭外長庫列巴本人作出澄清,這說明《華爾街日報》有關虛假報道不僅完全不符合事實,也不得人心,明顯是在挑撥中國和烏克蘭的關系。
李輝強調,中國不是烏克蘭問題的當事方,我們不會做拱火澆油的事情。烏克蘭問題也不是中烏之間、中俄之間和中歐之間的問題。中方愿意同各方繼續加強溝通對話,為勸和促談我們發揮建設性作用。我們奉勸有關方停止發表加劇局勢緊張的言論。這種靠鼓吹對抗、散布虛假信息、謀取政治私利的做法是不道德的,也是十分危險的。
圖片來源:外交部網站
換了三種交通工具
坐了近18個小時“綠皮火車”
據玉淵潭天,有記者提問,作為資深外交官,您曾多次出訪了歐洲國家和地區,這次出訪是接受重大使命,從個人感受而言,您認為這次出訪和此前有何不同?
“同以往相比,我這次去訪問的確跟以前不一樣,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交通不便。”李輝在吹風會上披露了從中國前往烏克蘭以及訪問歐洲國家的歷程。
李輝稱,“我們這次去烏克蘭沒有直達航班,烏克蘭尚處在禁飛時期。所以是從北京飛到迪拜,然后從迪拜飛到華沙。由于沒有從華沙到基輔的直達火車票,所以我們乘汽車在半夜12點抵達邊界,再從邊界乘坐直達基輔的火車,坐了將近14個小時。在回來的時候,我們買到了從基輔直達華沙的車票,總共坐了將近18個小時,就像中國老百姓說的綠皮火車,每15至20分鐘停一站。”
李輝繼續介紹稱,“由于歐洲從俄羅斯斷航,我們在結束訪問歐盟總部離開布魯塞爾的時候,不得不從布魯塞爾乘飛機到伊斯坦布爾,再飛到莫斯科。本來從布魯塞爾到莫斯科只要三個小時,結果我們來回耗時將近十幾個小時,舍近求遠繞到了伊斯坦布爾,整整一夜我們都沒有休息。”
由此,李輝表示,從交通方面看,確實非常不便,這也是烏克蘭危機給各國經濟、社會生活帶來影響的最直觀體現。交通出行只是一個方面,烏克蘭、俄羅斯以及歐洲各國之間過去曾經有過十分緊密的經濟、文化、社會交往,現在很多都被人為地切斷,利益受到最大損害的并非遠在大洋彼岸的其他國家,而是烏克蘭、俄羅斯和歐洲各國。
應停止向戰場輸送武器
中方愿考慮再次派員溝通
據國際在線,李輝表示,烏克蘭危機最終只能通過對話談判解決。“本次訪問期間,我感覺各方都支持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可能現在各方坐下來談判還面臨很多困難,但各方也不是完全沒有共識。俄方表示從不反對和談,一直支持通過政治途徑解決問題;烏方也表示珍視和渴望和平,雙方并沒有關死和談的大門。”
如果真想要戰爭停下來,挽救生命、實現和平,就應停止向戰場輸送武器,否則只會不斷推高緊張局勢螺旋式上升的風險。中方始終認為,困難再大、分歧再多,也要堅持和平談判的大方向,直到談出停火、談出和平。
李輝說:“我注意到南非等非洲國家、巴西等各方都提出了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倡議,中方對這些倡議表示歡迎。當前,重要的是需要凝聚各方共識,推動形成最大公約數,為危機的最終解決逐步積累和創造條件。只要是有利于緩和局勢、推動談判的事,中方都愿意繼續去做。”
據央視新聞,李輝強調,烏克蘭危機的本質是歐洲安全治理矛盾的大爆發。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中方始終堅定地站在和平一邊,站在對話一邊,站在歷史正確一邊。他還透露,中方愿積極考慮,再次派員到有關國家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進行溝通,中方也愿意同各方保持聯系,繼續進行勸和促談,推動國際社會形成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最大公約數。
編輯|王月龍?杜恒峰
校對|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玉淵潭天、國際在線、外交部網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