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4 20:10:38
◎運營商成為A股市值第一,邏輯有哪些?這些邏輯能支撐公司市值持續攀新高,甚至長期成為A股市值前三名嗎?業績、政策、數據,這三個方面被看重。
每經記者 楊卉 每經編輯 文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貴州茅臺的A股市值第一,極有可能在近期被取代。
3月14日盤中,中國移動(SH600941,股價98.34元,市值2.10萬億元)股價一度突破100元,總市值與貴州茅臺(SH600519,股價1766.00元,市值2.22萬億元)的距離只差不到一個漲停板。
刺激股價拉升的因素有很多。消息面上,中國移動12日深夜披露帶來業績向好預期的公告,并對分紅作出承諾:將在2023年提升派息率至70%以上。
股價上漲的大背景,還包括近期國、央企估值重塑,其股價目前較回A時均有明顯提升。此外,數字中國的深入發展也提供了一個上漲邏輯。隨著AI算力需求大增等因素,喊了幾年“數字化轉型”的運營商,擁有了將手中大量數據變成真金白銀的可能。
長期以來,貴州茅臺能穩坐市值第一,其產品稀缺性和品牌效應已是酒企里的獨一份。如今,通信運營商已顯露超越之勢,但投資者還需要在其身上看到更多獨家標簽。
當前的運營商“上位”,對資本市場來說意味著什么?
在北京達睿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馬繼華看來,運營商,或者說沾上數字經濟概念的企業市值第一,更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有助于改變資本市場預期和投資者偏好。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也指出,在資本市場上,TMT企業、銀行、能源類產業的市值排名前列相對常見,尤其是活力強、溢價想象力強的TMT企業。“若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能領軍國內股市更好,但目前來看還很難。相比之下,中國移動這樣的成熟企業更利于被市場接受。”付亮稱。
至于為何會有這波拉升,背后邏輯之一,或與中國移動的2022年業績有關。
3月12日晚間,中國移動發布公告稱,2022年,中國移動的移動客戶達9.75億戶,凈增1811萬戶,凈增規模創近3年新高,其中5G套餐客戶達到6.14億戶。此外,中國移動還提出,預計2022年全年派息率將比上年進一步提升,2023年以現金方式分配的利潤提升至當年公司股東應占利潤的70%以上。
“更好的業績,更高的派息率,明顯刺激了中國移動的股價上漲。”付亮稱。
近日,中國聯通(SH600050,股價6.18元,市值1966億元)公布2022年報,其營收、凈利潤均同比上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SH601728,股價7.28元,市值6662億元)股價隨后也有拉升。
除了中國移動,3月12日晚間透露“近期經營情況”的還有中國電信,其股價亦在次日有明顯拉升。
付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兩家公告風格來看,中國移動表現了“銳意進取”的一面,中國電信則更“踏實穩健”。
“(財報)很可能還會推動股價波動,三大電信運營商都應逐步練就‘與A股握手’的技巧。”付亮認為,在A股“戰斗”多年的中國聯通經驗要更豐富一些,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則還需掌握更多向國內投資者展示自身的技巧。
中國移動的活躍,不只是這幾天。2023年以來,中國移動累計漲幅超過45%。短期刺激之外,公司的長期成長邏輯夠硬嗎?
在馬繼華看來,公司的長期利好有三點:數字經濟發展大環境向好、通信行業趨勢向好(價值回歸)以及中國移動自身的行業龍頭地位。
從價值回歸角度來看,三大運營商全部回A后,整體股價確有明顯增長。且自從回A后,運營商掌舵人多次在業績說明會中提出,要重塑電信運營商估值體系。
想讓資本看好運營商,漂亮的業績是首要條件。而從近年業績來看,這一指標已經達成,只需再等一個契機。
招商證券近日發布的研報指出,為推動國有企業到2025年價值創造體系基本完善、價值創造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本輪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價值創造行動將在2023年4月正式進入組織落實階段。
機構人士注意到,部分國、央企被低估后,市場開啟了估值修復。
這輪估值修復,就是運營商一直在等待的契機。用中國聯通在財報說明會中的說法,當下價值修復機遇已經顯現,未來將借國央企估值修復“東風”“乘勢啟航”,積極探索重塑估值體系。
這輪重塑期會有多長,業內的觀點略有差異。
在付亮看來,運營商要證明自己,還是要看業績的穩定和對股民的回報。到目前為止,最好的估值重塑是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回歸A股。“港交所對科技類股票的估值一直偏保守,而且運營商與外界交互少,回歸A股后都有了明顯改善。”不過,付亮也指出,價值回歸要辯證地看,在投資和利用資本市場方面,中國移動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在天使投資人、知名互聯網專家郭濤看來,電信運營商估值重塑有望被長期推動。他指出,隨著數字經濟領域利好政策的頻頻釋放,以及元宇宙、AIGC、ChatGPT等概念的火爆,產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將會提速升級,對網絡帶寬、算力和5G/6G移動通訊等底層技術支撐業務需求日益旺盛;運營商云業務、IDC數據中心和5G等傳統業務及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業務都有望實現高速增長,成為長期推動電信運營商估值重塑的動力。
數字經濟領域制度建設層面利好不斷。
3月13日晚間,金融系統業內人士武忠言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就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而國家數據局的成立,則預示著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進入推進提速階段。
這一背景下,手握大量數據的運營商們將有望率先“吃”到政策紅利。畢竟,運營商手里的數據的豐富程度,與互聯網龍頭企業相比并不遜色。
以中國移動為例,2022年,中國移動移動客戶達9.75億戶。除了使用移動電話卡的用戶,接入移動寬帶或處于移動基站網絡下,也會產生相應的數據。
在今年2月的媒體溝通會上,根據中國移動信息技術中心(大數據中心)相關負責人的介紹,當前中國移動日采集數據超5.5PB、日處理量27PB、累計存儲數據量超過600PB,擁有超過4.8萬的分布式協同計算節點。
中國移動在數據應用上的探索開始得很早。根據上述負責人介紹,2002年至2012年,中國移動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數據倉庫,(Oracle、DB2、Teradata)為主流技術的兩級經營分析系統。2009年,中國移動提出“大數據技術轉型”,并在2021年推出了“梧桐大數據”品牌。
“梧桐大數據”媒體溝通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卉 攝
不過,從變現的角度看,當下移動給出的案例大多集中在政府端——如數字政府建設,而行業和企業的應用并不多。
其實,數據變現仍是整個行業需要攻克的課題。
國家數據局官宣成立之初,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姚建明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人們都希望數據能作為資產交易,但本質上,數據和別的資產不一樣,不同的主體用同樣的數據,價值也不一樣,所以很難定價和確權。此外,若無應用場景,數據利用起來也很難。
“比如營銷大數據,直接交易肯定不行,但若去交易統計回來的趨勢、觀點等數據,一定程度上還會受限,因此有很多難點。”姚建明表示。
中國移動的痛點也相似。
根據馬繼華的說法,中國移動的數據變現之路顯然更在意合規,使用數據也更謹慎,未來的商業模式還需要時間探索。
付亮則表示,數據+算力確有很大想象空間,但要變為生產力,再變為利潤,運營商還需要很多突破。“例如,運營商的個人信用體系應該是可以很完善的,但某運營商與用戶簽信用約時,用的還是花唄。在這個問題中,開發不是難點,關鍵是背后的風險與責任。”
在一位曾任職手機商高管的通信從業者看來,未來國家數據局應該會在數據應用方面出臺對數字經濟有益的政策,推動數據活起來、用起來,從而產生價值。在這一過程中,三大運營商將率先受益,“有了國家數據局的統一指導,未來,企業可以合規地干些事情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