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05 15:59:52
每日經濟新聞 劉杰 每經編輯 趙博淵
活動現場 圖片來源: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提供
11月3日,“共筑高品質生態圈 共繪都市圈藍圖”媒體行活動走進成都,來自中央、省、市的10余家主流媒體深入探訪成都生態環境保護特色點位,一起探尋成都的“綠水青山”答案。
在寬闊整潔的道路旁,可能藏著監控機動車尾氣的“千里眼”,在入河排水口裝著AI“眼睛”,24小時監測河道水質……生活中,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在潛移默化地讓城市變得更加低碳。活動第一站,采風團走進了成都生態環境保護的“中樞大腦”——成都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看成都如何“數治”生態環境。
調度中心電子大屏上,成都市域地圖正實時更新著環保數據。點開其中某個點位,可實時看到監控畫面,由平臺分析該點位是何原因引起的污染值偏高。
“大氣污染監測、溯源是難題。”成都市環境應急指揮保障中心主任賈濱洋說,數治環境大氣系統通過整合各類監管數據,傳統巡查,并結合走航、激光掃描、遙感、電力報警等科技手段,建立了智慧生態環境、智慧工地、智慧水務等平臺,形成了可視化、系統化、高效化的工作體系。
近年來,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積極融入“智慧蓉城”建設,創新構建“碳惠天府”機制,在全國上線“碳惠天府”碳普惠公益平臺。該平臺上線了15個公眾碳積分場景和14個低碳消費場景,參與用戶數達45萬人,通過自主認購實施碳中和,促進排量實現價值轉換,積極創新低碳發展的成都模式。
隨后采風團一行走進了金牛區綠化再生資源利用基地。據悉,該基地是成都市首家針對園林垃圾和大件木質廢棄物的資源再利用項目,每年可處置利用綠化廢棄料約10000噸,產出相關衍生產品約4000噸,可以有效減少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質排放。
金牛區綠化再生資源利用基地,只是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上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成都市生態環境局還聚焦于動力電池及儲能、光伏、氫能、節能環保及資源循環利用、綠色建筑、綠色低碳服務六大領域,在生態環保領域發展上跑出了加速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