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21 17:03:01
百億創投基金、50億抗疫恢復發展基金、50億國資綜改基金、10億后備上市企業基金、百億元西安市工業(支柱產業)倍增引導基金……今年以來,西安政府引導基金可謂是遍地開花。
與此同時,紅杉中國、深創投、IDG等知名資本不斷聚焦西安;唐興天下、西高投、陜投基金等本土投資機構崛起,西安創投生態圈日益成熟。
明顯看到的是,政府LP的地方特性正在加劇,社會資本不斷在西安加碼投資,更甚者,地方引導基金向全國投資人伸出了橄欖枝,頭部的VC/PE更是政府LP重點“搶奪”的對象。
每經記者|張文瑜 西安 每經編輯|賀娟娟
百億創投基金、50億抗疫恢復發展基金、50億國資綜改基金、10億后備上市企業基金、百億元西安市工業(支柱產業)倍增引導基金……今年以來,西安政府引導基金可謂是遍地開花。
與此同時,紅杉中國、深創投、IDG等知名資本不斷聚焦西安;唐興天下、西高投、陜投基金等本土投資機構崛起,西安創投生態圈日益成熟。
明顯看到的是,政府LP的地方特性正在加劇,社會資本不斷在西安加碼投資,更甚者,地方引導基金向全國投資人伸出了橄欖枝,頭部的VC/PE更是政府LP重點“搶奪”的對象。
日前,秦創原科創基金相繼完成深圳市紅土一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北京達晨財智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簽約,并已完成對兩只基金的首期出資。地方政府引導基金與全國性頭部VC/PE的聯手,又能擦出怎樣的火花?
據粉巷財經了解,秦創原科創基金成立日期為2021年9月,由陜西投資集團與西咸新區聯合發起設立,是秦創原全周期“1+N”創投基金布局體系的核心投資主體,其中,陜西投資集團持股65%,西咸新區金控資本持股35%。
秦創原科創基金旨在發揮國有資本的引領作用和杠桿效應,引導、吸引和撬動社會資本與專業人才,共同致力于秦創原金融支撐體系建設。目前,母基金累計儲備子基金52支,其中完成設立3支,規模達到22.28億元。
深圳市紅土一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是由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創投”)發起設立的首支集團層面的戰略主力投資基金,投資方向涉及新材料、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
而深創投作為以創業投資為核心的綜合性投資集團,目前管理各類資金總規模約4194億元,已投項目1476個,投資企業數量和上市數量行業領先,在南京、武漢、安徽、西安等城市均有布局。
北京達晨財智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是由深圳市達晨財智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晨財智”)發起設立的科創屬性基金。湖南電廣傳媒、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均是其合伙人。
作為我國第一批市場化運作設立的創投機構,達晨財智目前管理基金總規模約360億元,投資企業超過670家。2022年前9個月,達晨財智已實現17個項目申報、10個項目IPO過會。
陜西秦創原科創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關人士表示,首先是對兩家頭部機構過往的業績表現、投資團隊本身、投后賦能產業的一些資源、背后上市企業的比重等均經過了細致的盡調研究,確實覺得兩家管理人不只是宣傳得那么有名氣,而是無論在投資還是投后整個的賦能以及產業資源協同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
秦創原創新基金與頭部投資機構合作的目的不難理解。
從秦創原科創基金的角度來看,與頭部投資機構合作,能夠加強政府引導基金的市場化打法,政府引導基金想要產生作用,市場化和專業化的運作手段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
只有將基金具體運作及項目選擇權歸于市場,充分發揮政府性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才能吸引更多的資源向新興產業及優勢特色產業領域布局,促進資本招商和研發成果產業化。
另一方面,與頭部投資機構合作,亦能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資本土產業。頭部機構在項目儲備量、項目優質度和創新活躍度等方面均位居全國前列,投資方向和領域布局對其他投資機構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
“我們可能結合的是秦創原這個大的產業背景來選擇主動去對接一些頭部的管理人來做我們整個的這種投資組合的配置,無論是北京、上海、深圳、蘇州的我們都有對接,希望把一些優勢地方的管理人的經驗、優質的上市公司以及產業資源逐步向本土做一些導入,相當于怎么樣把市場化運作與國資體系下的產業的支持做了一個融合。”上述相關人士向粉巷財經表示。
對于頭部投資機構來講,和政府引導基金合作能夠加深對本土企業的了解,在地方加深布局。例如深創投的投資方向主要以信息科技、智能制造、互聯網等行業領域,與西安六大支柱產業領域高度相關。
此外,近年來本土上市企業步伐加快,均是近年來較為熱門的投資標的,本土創投項目的硬實力不斷增強。
上述相關人士進一步表示,外地機構在地方投資的時候可能需要一個觸角去挖掘,所以就很愿意跟本土基金合作。一個是基于自身對本地的了解度很深,其實可以說是基于對秦創原包括對整個陜西的這種產業性的發展性,能夠給他們做一些比較好的項目性的交流,也能通過對方嫁接的他們比較優秀的投資經驗。大家相互的這種互補性的發揮,能夠更好地帶動本土的創投生態。
無論是本土政府引導基金“搶奪”頭部機構,還是本土政府引導基金的遍地開花,比較明顯的指向是,西安近年來的創投氛圍日漸濃厚。
從此前發布的《西安市打造創投生態十項舉措》來看,西安擬打造的創投基金矩陣堪稱大手筆。
據悉,西安將圍繞創新投資等七大領域,統籌政府各類出資不低于500億元,加快布局總規模不低于1000億元的西安政府引導基金體系,加快聚集形成2000億元規模的創投基金集群。
此外,西安的投資機構也愈發活躍。
一方面是紅杉中國、高瓴、IDG資本、深創投、中科創星、國中資本、松禾資本等知名機構的身影頻頻出現在本土科創企業的融資名單中,創投生態逐漸呈現全國化、頭部化的特點。
另一方面,本土投資機構正在崛起,投資成果顯著。例如唐興資本在硬科技領域投資了佰緯存儲、國科環宇、斯瑞新材等多家優質標的;西高投投資了鉑力特、諾瓦星云、萬德能源等企業。
上述相關人士認為,現在都強調投早投小,本土機構的天然優勢就在于外部機構可能還在尋找標的的時候,本土機構可能早已將觸角伸到了,相當于對本地的項目資源、整個的產業背景很了解的基礎上,通過發揮自身的投資優勢是能更好地布局一些更好的項目。
而投資生態的改善,實際上也是互聯網退潮,硬科技開始崛起的真實寫照。投資主線不斷偏向科技創新、價值創造等層面,而科技初創企業在成長期具有創新風險高、投資周期長、資金需求大等特征,更需要資本的支持。
上述相關人士進一步表示,“回過頭來看整個投資市場的行業,以前更偏軟科技比如移動互聯網、文娛等;現在就是向硬科技這類對國家產業帶動強的產業轉移,正好這個時候我們的產業優勢就一下就凸顯起來了,整個市場的關注度也高了,跟整個大的市場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其實一些引導基金好幾年前就已經存在了,我們也會不斷做一些新的布局。”
封面圖片來源:VCG41N133601957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