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27 16:32:55
◎“物流是一個生產資料特別多的行業,所以說在資源循環這一環節非常重要,以這種方式去實現節能降耗。但如果仍有部分無法完全消除時,還可以通過抵消剩余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式,實現園區運營邊界內碳排放的中和。”者文明補充說。
每經記者|王郁彪 每經編輯|董興生
前不久,京東物流“亞洲一號”西安智能產業園獲得碳中和認證雙證書。在該園區,10萬平米的屋頂光伏發電設備,僅10個月的累計發電量就相當于近4000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物流園區作為物流業務集聚發展的核心單元,也是上下游聯動的重要“樞紐”,一直以來都是物流業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場景。因此,厘清物流園區排放源,明確物流園區的碳減排路徑,并推廣行之有效的碳減措施,亦成為物流業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
6月27日,在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共同舉辦的主題為“零碳轉型、降本增效與投資機遇”ESG行動派物流行業系列沙龍上,京東物流智能園區創新負責人者文明分享了京東物流的減碳探索路徑與行業思考。
事實上,在此前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就已經明確提到,實施園區節能降碳工程,打造一批節能低碳園區。
物流園區碳中和是指在園區范圍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一定時間通過綠色能源、能效優化、負碳技術、資源循環等方式,通過非抵消的手段減少物流園區的碳排放量,最大可能地實現“凈零排放”。
“對物流園區而言,在空間上,聚集了產業鏈上下游多種類型企業,可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而在微觀上,物流園區涉及到生產、加工、銷售、配送等供應鏈各個環節業務功能;宏觀角度,物流園區還兼具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完善城市功能、整合區域資源以及提升產業競爭力等社會功能。因此,物流園區碳中和具有特殊意義,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系統性工程。”者文明如此表示。
而鑒于物流園區的連接性特點,者文明表示,對于不同盤查主體,園區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范圍一和范圍三也會依據供應鏈的連接形成互換關系,因此物流園區還肩負著利益相關方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
物流園區的碳中和無法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和全局的思路,從頂層設計到落地路徑,是系統性工程。”者文明說。
針對物流園區碳中和的具體實施路徑,者文明表示共有三步,包括厘清園區的碳排放源和排放總量、制定長期規劃目標、針對排放源制定減碳措施。
厘清園區的碳排放源和排放總量,是物流園區碳中和實施的第一步。“實際上就是開展碳的盤查,然后物流園區可以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界定組織邊界,明確溫室氣體的種類,最后梳理相關活動并評估活動層面的碳排放量。”者文明解釋。
京東物流智能園區創新負責人 者文明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第二步是碳中和長期規劃的設計。第三步則是針對不同排放源制定減碳措施。主要實施路徑包括,通過優先利用清潔能源技術實現綠色能源替代、數字化技術提效以及通過資源循環利用推動價值鏈上的碳減排。
具體來說,在綠色能源方面,圍繞物流園區能源結構轉型,需具備互聯互通的綠色能源基礎設施和數字化的綠色能源管理體系;在能效優化方面,可利用數字場站、自動化倉儲、5G端邊云協同、5G AR運維、智能運輸等技術;在資源循環方面,可利用共享托盤、循環包裝箱、耗材智能推薦系統等;在數字化全景方面,區塊鏈數據采集與共享、數字化全景展示能夠有效助力相關數據監測。
“物流是一個生產資料特別多的行業,所以說在資源循環這一環節非常重要,以這種方式去實現節能降耗。但如果仍有部分無法完全消除時,還可以通過抵消剩余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式,實現園區運營邊界內碳排放的中和。”者文明補充道,“此外,物流園區還需要加強節能減排工作人員培訓力度,同時增加節能監察能力建設,提高節能監察信息化水平。”
前不久,西安京東“亞州一號” 獲得碳中和雙認證。相較于傳統的物流產業園,西安“亞一”綠色低碳基礎設施遍布整個園區,所有屋頂都配備了容量為9MW的光伏發電設備,總計10萬平方米的光伏屋頂占據了園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且已并網發電,為園區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
除硬件外,者文明認為,在實施設計上堅持減碳、管碳、控碳三位一體,是其區別傳統園區的另一個特點。
“換言之,我們從設計的開始,就將碳的排放量作為衡量園區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的一個考核指標,也從這三個方面來體現。”者文明舉例道,“第一就減碳,園區規劃初期我們可以充分考慮電、水、天然氣等能源的使用量,與光伏發電量進行比較精準的分析和匹配。”
據他介紹,整個物流園區內的食堂、供暖全部采用天然氣,結合儲能設施建設、綜合能源管理、清流計劃應用等一系列措施,降低整體的碳排放量。
圖片來源:攝圖網-401099827
第二個方面是管碳。者文明介紹,在園區建成后,可以通過搭建的碳排放管理平臺,對分布式的光伏、充電樁、儲能設備、清潔能源車等各類的排放源,進行能源的實時監管和碳排管理,最終達到碳排目標。
第三方面則是控碳。物流園區在進行碳中和聲明后,對后續碳足跡的管理也要做嚴格的控制,園區必須要遵循PAS2060標準,對能耗數據、碳排放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分析,實現用能數據可視化,從而去指導用能計劃,提升用能管理的水平。此外,還要通過碳排管理平臺進行碳排放場景的建模分析,動態跟蹤碳排。
不止于此,更全面的碳排管控措施,還可以通過供應鏈碳足跡的共享機制,將減碳成本分攤到整個價值鏈,同時最終與消費者共同去承擔脫碳成本。這樣的聯動也為關注氣候變化的消費者提供了可以參與的途徑。
“以上這些舉措將最大限度降低減碳成本對最終產品的價格影響。因此,現階段京東物流將持續踐行SBTi等的減碳舉措,未來也會計劃聯合全球合作伙伴,致力于在2030年打造全球屋頂光伏發電產能最大的生態體系,為85%的智能產業園提供綠色能源,共同實現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者文明如此表示。
2021年,京東發布的ESG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數據顯示,京東在2021年,碳排放范圍一相較2020年減少了33%的排放量,范圍二則減少了58%的排放量,說明各項舉措對節能降碳的效果已經非常明顯。
據了解,除西安“亞州一號”外,宿遷“亞州一號”智能物流園區的碳中和工作也已經啟動。也是基于在此領域的實踐經驗,京東物流聯合合作伙伴發布了《物流園區碳中和指南》,對于整體相對復雜、專業度高的物流園區碳中和實踐有一定的行業意義。
可以預見的是,通過更多維度上的參與,物流園區碳中和在規劃及實操方面將更加完善,而作為供應鏈綠色發展的重要環節,物流園區碳中和的實現,也將對上下游產業綠色發展、物流業可持續、區域經濟良性循環,貢獻更多價值和意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