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15 21:51:24
◎行動方案將科學穩妥推廣塑料替代產品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商品零售、電子商務、外賣、快遞、住宿等重點領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現象大幅減少,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到1000萬個。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星
9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行動方案明確,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機制運行更加有效,地方、部門和企業責任有效落實,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利用、末端處置全鏈條治理成效更加顯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其中,在源頭減量方面,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商品零售、電子商務、外賣、快遞、住宿等重點領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現象大幅減少,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到1000萬個。
在廣州一商場,店家用紙袋給顧客打包食品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十四五”期間,塑料污染治理將如何推進?行動方案將科學穩妥推廣塑料替代產品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行動方案指出,充分考慮竹木制品、紙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全生命周期資源環境影響,完善相關產品的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開展不同類型可降解塑料降解機理及影響研究,科學評估其環境安全性和可控性。健全標準體系,出臺生物降解塑料標準,規范應用領域,明確降解條件和處置方式。
此外,還要加大可降解塑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性能,降低應用成本。推動生物降解塑料產業有序發展,引導產業合理布局,防止產能盲目擴張。加快對全生物降解農膜的科學研究和推廣應用。加大可降解塑料檢測能力建設,嚴格查處可降解塑料虛標、偽標等行為,規范行業秩序。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從當前情況看,可降解塑料產品質量和安全性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需要研究和檢測環節發力。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翁云宣在政策解讀文章中指出,從降解產物對環境的影響看,我國正抓緊制定有關國家標準,相關檢測能力也在逐步強化。由于泄漏后塑料廢棄物所處環境和降解條件是相對復雜的,所以要根據所處環境條件,來建立模擬真實條件的降解率測試方法。相關ISO國際標準檢測方法15項、可堆肥塑料要求1項,這16項標準中我國已等同轉化11項,其他國際標準也在抓緊轉化。目前我國可進行降解性能檢測實驗室也已經超過20個,檢測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行動方案還明確提出持續推進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減量。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體改所副研究員、副處長張德元在政策解讀文章中指出,塑料性能優異、成本低廉,在各類產品生產中廣泛使用,可謂是身影“無處不在”。但長期以來,由于廣大企業和消費者主體責任不明確、節約意識不強,導致商品過度包裝依然“泛濫”,各類一次性塑料制品浪費現象比較普遍。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廣、價值低、收集難,成為塑料污染治理的“難點”和“痛點”,因此必須從源頭上減少其生產和使用量。
方案明確,要落實國家有關禁止、限制銷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規定。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報告管理辦法》,建立健全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況報告制度,督促指導商品零售、電子商務、餐飲、住宿等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督促指導電子商務、外賣等平臺企業和快遞企業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平臺規則。
此外,要發布綠色包裝產品推薦目錄,推進產品與快遞包裝一體化,推廣電商快件原裝直發,大幅減少電商商品在寄遞環節的二次包裝。開展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試點。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標準化物流周轉箱循環共用。加快實施快遞包裝綠色產品認證制度。
同時,還要發揮公共機構表率作用,帶頭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在機關所屬接待、培訓場所探索開展直飲凈水機替代塑料瓶裝水試點。加強宣傳教育與科學普及,引導公眾養成綠色消費習慣,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自覺履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義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