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6 22:10:28
◎和黃醫藥、科濟藥業-B、基石藥業-B、賽生藥業、開拓藥業-B,獲調入港股通名單,6日起生效。
◎納入港股通,有助于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股票獲注入流動性,并有望助力科創板及港股資質優異的生物科技股擴大市場影響力。
◎也有觀點認為,調入港股通屬于利好,但未來生物藥企密集赴港上市的節奏會有所減緩,A股科創板、北交所等會分流。
每經記者|金喆 實習生 黃穎琳 每經編輯|文多
9月6日,深交所發布公告稱,14只港股獲調入港股通名單,當日生效。其中就包括5家創新藥企,分別是和黃醫藥(00013,HK)、科濟藥業-B(02171,HK)、基石藥業-B(02616,HK)、賽生藥業(06600,HK)、開拓藥業-B(09939,HK)。這意味著,符合資格的A股賬戶即日起可交易上述港股股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券商均認同相關股票納入港股通的投資價值。中金公司此前發表報告表示,此舉有助于對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股票注入流動性,并有望助力科創板及港股資質優異的生物科技股擴大市場影響力。
而在深圳森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何山看來,調入港股通屬于利好,但受A股科創板、北京證券交易所等分流,生物藥企的赴港上市節奏將減慢。
圖片來源:深交所截圖
6日,深交所公布最新港股通調整名單。其中,和黃醫藥、科濟藥業、基石藥業、賽生藥業、開拓藥業均“榜上有名”,為調入方向。
記者注意到,此次納入港股通的14只個股中,創新藥企就占了5個席位。而在此前,已有10多只生物制藥企業股被納入恒生港股通指數。
從相同點來看,本次入選的5家藥企均有布局腫瘤藥的業務管線,而且有些已有產品上市。比如,和黃醫藥專注靶向療法及免疫療法,2021年上半年腫瘤/免疫業務綜合收入超過4000萬美元,并且已有三款國內獲批上市的小分子抑制劑;基石藥業的普拉替尼和阿伐替尼兩款同類首創腫瘤創新藥在今年上半年獲批,銷售收入達7940萬元;科濟藥業瞄準治療血液惡性腫瘤和實體瘤的CAR-T賽道,屬于免疫療法,但未有產品獲批上市。
對于納入港股通,基石藥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江寧軍表示,公司獲納入港股通充分展現出資本市場對公司實力和價值的認可,期待可以通過港股通進一步擴大內地的投資者基礎。
賽生藥業最新公告提到,獲納入深港通交易機制,顯示出市場對公司投資價值及增長前景的認同,預期此次納入將有助進一步擴大公司的股東基礎,提高公司股份的交易流通性。
從2018年首個“吃螃蟹”的歌禮制藥率先登陸至今,已有30余家創新藥公司登陸港交所,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了13家生物藥企。
何山告訴記者,香港聯交所鼓勵生物醫藥公司上市,特別是自2018年4月30日起實行18A規則,允許尚未取得銷售額或者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IPO,且門檻更低,因此很多Biotech型藥企及械企更偏好于港股上市。
隨著越來越多生物制藥公司納入港股通,資金也對這一板塊青睞有加。截至目前,共有11家創新藥公司港股通持股比例在5%以上,其中亞盛醫藥、信達生物、金斯瑞生物科技居港股通持股比例前3位,分別為19.43%、17.36%、16.97%。
與此同時,券商也認為納入港股通有利于增強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股票的流通性。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截至2021年8月31日,港股市場仍有27家股票添加“-B”后綴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從半年報業績來看,13家Biotech公司仍未實現營業收入,26家凈利潤處于虧損狀態。
中金公司此前的研報指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納入港股通范圍,有助于其獲注入流動性,并有望助力科創板及港股資質優異的生物科技股擴大市場影響力;適用范圍的擴大也有望為H股和A股整體市場進一步注入流動性,并且滿足兩地投資者對投資生物科技等新經濟板塊的需求。
不過,何山則談道,未來生物藥企密集赴港上市的節奏會有所減緩,A股科創板、北交所等會分流。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