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27 19:09:52
疫情對物業行業是一次“大考”。
每經記者 陳利 每經編輯 魏文藝
作為城市公共物業服務商的重慶新大正物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2968,SZ;以下簡稱新大正),于去年12月3日成功登陸A股,當日開盤價32.11元,上市首日即迎漲停板。截至2月27日收盤,新大正股價報64.4元,較上市時漲幅超過100%。
對于物業行業而言,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無疑是最直接的。那么,疫情過后,物業行業發展將面臨怎樣的變化?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專訪了新大正黨委書記、董事、總裁李茂順。
李茂順認為,長期以來社會對整個行業提供的服務和產生的價值認可不夠,物業管理價值一直被低估。疫情期間,眾多物業企業參與到疫情防控一線,提高了社會認可度。經此一役,行業的潛在需求會加速釋放,而供給側也會出現新一輪優勝劣汰。
新大正物業黨委書記、董事、總裁李茂順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NBD:在此次抗疫過程中,物業企業也耗費了高額人力、物力成本,您認為物業企業發展的最大短板是什么?
李茂順:
物業行業一直是維護城市正常運行、保障百姓美好生活、協助基層社區治理的基礎性行業。在這次的抗擊疫情中,物業行業所展現出來的責任和擔當、資金捐助、人員支援等,行業表現并沒有讓人失望。
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遭遇戰中,物業行業主動擔當,迎難而上,在社區封閉、人員不能流動的阻擊戰中,物業人員勇敢堅守,想盡一切辦法方便業主生活,并為復工復產創造條件。主動協助政府、社區進行人員管控、篩查,盡管遇到物業嚴重短缺、防護不足、人手緊張等困難,但物業企業和廣大物業人員沒有退縮,主動承擔了高額的人力、物資成本,擔當起疫情防控的社會責任。
疫情期間,對物業企業最大的影響是人手緊張、成本較高,在短期內成本的消化將是最大考驗。今年上半年對物業企業最大的影響可能是市場拓展的停滯,但從長遠來看,影響不會太大。
NBD:有觀點指出,此次疫情是對物管行業的第二次價值發現,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茂順:在這次疫情中,物業管理被推到了戰“疫”前線,讓更多人看到了物業對整個社會的價值。正如國家衛健委所強調的:社區是防疫的第一道防線……治療一線是醫院,防護一線是物業。在困難面前,廣大物業企業和員工肩負起社會責任,守護著各類物業安全的大門,沖在疫情防控最前線,為阻斷疫情擴散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中物協2019年發布的統計數據,我國物業行業內公司高達12.7萬余家。本次防疫過程中物業工作的開展,實際上也是對全體物業公司專業能力的“大考”,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我相信,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價值會更加凸顯;而后勤自管的成本偏高、專業能力不足的企業,后期風險會更大。
事實上,從另一方面來看,由于長期以來社會對于整個物業行業提供的服務和產生的價值認可不夠,物業管理價值一直被低估。這場疫情對行業來說也是一次重塑行業認知、重塑企業品牌以及加強和業主鏈接的非常好的契機。但近期,很難對物業服務本身及附加價值進行估量。
NBD:在您看來,本次疫情對物業行業的未來發展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茂順:具體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提高全社會對物業行業功能的認知。物業行業是保障城市運行的基礎保障之一,是維護居民生活和社區治理的重要環節。本次疫情期間,眾多物業企業參與到疫情防控一線,提高了社會認可度,社會價值認可的提升有利于行業社會地位的提高和未來的發展。
其次,進一步體現了專業化、品牌化的物業公司的社會價值。這次疫情讓業主、甲方、社會看到了我們在疫情面前有條不紊的應對能力、對人力物力的資源協調能力、應急方案的實施保障能力、對項目的整體管控力度,促進了讓整個社會更新以前“物業就是保潔、守大門”的傳統死板印象,專業價值凸顯,社會認可更高,有利于長遠經營發展。
最后,物業公司的綜合素質有望進一步提升。通過參與疫情期間的各項應對和管控,物業公司參與到整個社會的綜合管理、安全管理、衛生管理,大大促進了物業公司的專業能力的提升和服務范圍的擴大,有利于綜合素質的提升。
因此,我認為,未來行業的潛在需求會加速釋放,而供給側也會出現新一輪優勝劣汰,物業公司作為專業化的城市公共物業服務提供商,有望受益于此過程。
NBD:2019年新大正成功登陸深交所,成為第二只A股物業股。實際上,近年來物業行業一直處于上市浪潮,在本次疫情中,物業股也紛紛逆市飄紅,您如何看待物業股未來走勢?
李茂順:物業管理行業作為保障城市運行和百姓生活正常開展的行業,是社會的基礎性行業。即使在疫情期間,物業行業也未真正停產停工,收入影響不大,而全社會復工復產后,為確保居民生活與城市正常運行,物業行業都是必需的首先復工的行業。有穩定收入和現金流,仍然會成為大家在資本市場選擇的重要標的。
(鎂刻地產原創,喜歡請關注微信號meikedichan)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