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31 23:58:38
有著26年歷史的海派房企三盛宏業深陷資金鏈斷裂旋渦。
每經記者 吳抒穎 包晶晶 每經編輯 魏文藝
上海三盛宏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三盛宏業)危機的集中爆發,是因為員工購買的公司理財產品未能按時兌付而起的。
2019年10月下旬,三盛宏業的員工們發現,他們所購買的公司定向理財產品沒有按照約定收到本息,全國各地的員工們來到三盛宏業位于上海的總部“要說法”。這家曾經邁入全國百強行列的房企資金鏈問題隨之曝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三盛宏業還登上了克而瑞房企銷售榜,位列操盤金額榜第98位。但三盛宏業的流動性問題,其實早已出現端倪。《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參加三盛宏業員工維權現場、實地調查采訪等方式,試圖還原三盛宏業目前的運營狀況。
據三盛宏業的員工向記者介紹,針對定向理財產品逾期兌付的情況,正在加緊走法律途徑。而三盛宏業旗下的項目,有部分受到影響仍在停工狀態,部分則已經被債權方接管并撇清關系,處于順銷階段。
位于上海的三盛宏業總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包晶晶 攝
2019年10月22日下午3時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三盛宏業位于上海的總部,從全國各地趕來了解理財產品兌付情況的員工正集中在總部大樓6樓會議室,焦急地等待查賬結果,他們都是參與三盛宏業定向理財產品的公司員工。
接近三盛宏業的人士提供的資料顯示,三盛宏業從2017年以來,一直在向員工發行定向理財產品。其2017年12月所發行的一項定向理財起投金額為50萬元,發行總額不超過人民幣3億元,12個月收益率為12.5%。
各地員工來到三盛宏業總部“要說法”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包晶晶 攝
而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取的一份蓋有“三盛宏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通知顯示,這次理財活動的期限分為1年期、2年期、3年期,其年預期收益率(稅后)分別為12.5%/年、14%/年和16%/年。
該通知指出,這次理財活動的投資起點金額為人民幣100萬元,名額不超過50人,參與人員必須是三盛宏業及其關聯企業的工會會員。其資金募集期為2018年6月22日至2018年6月26日。
從收益率的角度來看,這一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的確吸引人。一名TOP30房企的員工在瀏覽完三盛宏業的理財資料之后告訴記者:“(收益率)太高了,10%我都覺得懸。有龍頭房企的(理財)合作方都暴雷了,員工錢現在都取不出來。”
每經記者獲取的三盛宏業的理財通知
一名三盛宏業的員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很多親戚朋友(湊)一起買了(這項理財)。去年12月之前一直都是到點還本金利息的,所以對公司很信任。”
高收益率的理財通常與高風險相伴隨。三盛宏業的員工在2019年10月底發現,理財的本息沒有按時兌付,而更讓他們更憤怒的是,公司高管在這種情況下,仍轉賬至自己的賬戶。
據員工提供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財務流水單,就在不久前,公司向幾位高管轉賬粗略計算已接近3000萬元,其中收款人為陳亞維的幾筆轉賬合計約1800萬元,陳亞維為三盛宏業的執行董事長。
員工的維權資料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包晶晶 攝
在現場,一位中年女員工紅著眼睛把一張單據拍在陳亞維面前的桌子上,“這筆錢你們到底付不付,就看你良心了董事長!”
“你給我們表個態,借款怎么還?”一位阿姨說。
之所以在理財產品兌付困難的情況下還打錢至個人,陳亞維解釋稱,是因為“我個人之前為了幫助公司,個人賣房把2090萬資金打到公司,現在公司是把我個人的欠款還給我”。
但陳亞維并沒有提供相關的憑據。她在現場承認,公司正在經歷流動性風險。“籌集資金非常困難,我不是管資金的,也沒有辦法。”
“到后來,資金抽不上來,已經沒辦法控制。我們就讓各個公司自己解決,抵房子、抵車位都可以,但是推行也不理想,大家對兌付現金需求比較大,集團的工資兩個月沒發了。浙江和舟山片區都自己解決員工理財,再放在集團也承擔不起,只能分流到沈陽、上海、廣州。”陳亞維說。
就陳亞維的以上說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撥通三盛宏業總機電話試圖核實,但對方以“必須實名轉接”為由拒絕轉接電話。當記者提出“請轉接執行董事長陳亞維辦公室”時,工作人員說“重要人物不可轉接”。當記者說“有重要信息核實,你這樣會影響你們公司”時,對方表示“是你不認識人,不關我事”。
廣東華商律師事務所周爭鋒律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債權平等,即便是真的(借錢)也不能利用高管地位先還自己的錢。
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經濟師陳德福在看完案例后告訴記者,這種向高管轉帳的行為,顯然是違規的。
沒有遭遇流動性問題之前,三盛宏業的實力沒有被懷疑過。
公開資料顯示,三盛宏業1993年起家于上海,現已成長為房地產開發、科創及大數據、海洋投資、城市建設、現代生活服務等產業多元發展的投資型、集團型民營企業,名列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具有AA級信用等級,旗下擁有30余家下屬公司,遍及全國各地。其中中昌數據為A股上市公司,中昌國際控股集團為港股上市公司,鈺景園林為新三板掛牌公司。
據官網信息,房地產開發是三盛宏業集團的主營業務之一,項目遍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區域。2005年以來,連續15年獲得“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殊榮,并入選“盈利性TOP10”及“運營效率TOP10”。
而就在今年上半年,三盛宏業剛登陸克而瑞《2019年1~6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200》榜單,位列操盤金額榜第98位。2018年位列中指院“2018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第54名;今年8月獲得億翰頒布的房企綜合實力、品牌價值雙百強。
克而瑞《2019年1~6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操盤榜)TOP200》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0日最新出爐的《2019年胡潤百富榜》上,三盛宏業董事局主席陳建銘還以100億元的身價位居第398位。
梳理三盛宏業的債務情況則可以看到這家“百強房企”的底色。其流動性緊張的問題,其實早已經露出了端倪。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三盛宏業總負債為471.65億元,凈利潤則為-6.75億元,同比銳減890.62%。
而據三盛宏業此前發布的數據,其總資產規模在500億元上下,凈資產規模在250億元左右。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交易所等公開渠道梳理,三盛宏業的融資方式頗為多元,包括公司債券、信托融資等方式,且多數融資成本較高。
從上海交易所可以查詢到的信息顯示,三盛宏業從2016年至今累計發行超80億元公司債券。據官網信息,三盛宏業于2019年7月發行7億元公司債券,于2019年3月發行21.5億元公司債券,并在2018年3月非公開發行20億元公司債券;追溯至2016年,還曾在當年完成40億元公司債的發行,上述債券的利率在7%~8.4%。
信托融資方面,三盛宏業的合作方包括大業信托、愛建信托、光大信托、中誠信托和華澳信托等,這些信托理財的收益率普遍也高于8%,遠高于房企2018年5.64%的平均融資成本。
三盛宏業于2016年所發行的公司債中,有部分于今年到期,而陳亞維在員工維權現場也承認,公司債的兌付也十分困難。“排計劃每次都非常艱難。特別是兩個公司債,真的是一次又一次,越來越困難。到了8月份集中兌付不了,原本計劃兌付5000萬,結果只能安排1000萬。”
據三盛宏業2019年半年報,截至今年6月末,三盛宏業總負債417.65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1.5%,有息負債269.52億元。而今年上半年,三盛宏業實現主營收入36.22億元,凈利潤虧損7.53億元。
三盛宏業官網顯示,其旗下項目分布于上海、舟山、杭州、佛山、寧波和惠州等地。作為三盛宏業的主營業務,母公司的債務狀況對項目的開發也帶來了一定影響。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取的一份《專題匯報》材料中,集團產品營造中心要求區域、項目溝通向主席匯報的事項中表示,部分項目由于資金問題存在風險,需要主席關心、協調。
三盛宏業開發的樓盤多以“頤景園”命名,這一產品被稱為行業標桿,其董事長陳建銘曾用一句話概括“頤景園”——“融中西建筑文化之精粹,開現代家居園林之先河。”
在三盛宏業被曝出資金鏈問題后,三盛宏業旗下的樓盤紛紛發出聲明稱:“一切照舊、一切正常、一切都好。”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鎮江、杭州、佛山和惠州等地的項目得知,有部分項目已經被債權方接管,而舟山項目則因為母公司的債務情況處于停工狀態。
2019年10月3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購房者身份致電杭州錦溪頤景園,項目現場置業顧問承認的確是由于資金的問題導致項目暫停。“一直沒有開盤,有兩棟樓預售證已經拿了,就是時間待定。現在處于停滯狀態,開盤開不起來,你們來看房也沒用。”
而鎮江江河匯項目的置業顧問則表示,“江河匯項目目前是現房銷售,由東方資產接手。三盛宏業只是項目的代建代銷,東方資產是項目出資方,現在三盛宏業已經撤場了,全部由東方資產直銷。”
嵊州名士頤景園也在公眾號上表示,名士頤景園的開發主體為嵊州市晟安置業有限公司。2019年7月1日,三盛宏業已將其間接持有的所有股權質押給了名士地產有限公司,且當月,名士地產有限公司已介入本項目運營,因此,三盛宏業事件對本項目的生產經營不產生實質性影響。
嵊州名士頤景園微信公眾號截圖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的佛山、惠州項目中,深惠頤景園的置業顧問表示,項目現在無房可賣,“可能要等到11月中下旬或者12月份,拿到預售證以后才新貨推出,目前沒有可以銷售的房源。”
而佛山月亮河頤景園的置業顧問則表示,現在還有部分最小戶型(98平方米)可以選擇。“現在可以過來看房的,也能直接下定購房。”
如果僅從三盛宏業的房地產業務發展情況來看,它算得上是一家“小而美”的房企。多名房地產行業的人士如此評價三盛宏業,“產品不錯,院子確實挺好。”可見,三盛宏業的產品力是受到褒獎的。
近年來,三盛宏業在房地產主營業務之外,還持續加碼其他多元化業務。公開資料顯示,三盛宏業在海運、科創及大數據領域均有所布局,其持續打造“中昌云”“工業云”“航運云”等產品,深化“1+6”產品體系建設,重點打造“中昌數創智慧谷”產業園品牌,計劃以“科技+金融”的發展模式打造千億級的平臺型科技投資集團。
三盛宏業目前全資、控股、投資的下屬科技企業已有十幾家,其中中昌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第一家以大數據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先后并購北京博雅立方、微問家、悠絡客、云克科技、億美匯金等大數據科技企業,已成長為全球化大數據數字營銷全產業鏈服務提供商,堪稱國內大數據行業的領先企業。
接近三盛宏業的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三盛宏業遭遇流動性危機的原因在于“攤子鋪大了”。“因為公司攤子太大,到處差錢,到處要堵漏,不得不高額發售集資理財,結果集資不但不夠用,漏洞還越來越大。”
從三盛宏業的多元化業務運營情況來看,其的確沒有為母公司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就在今日(10月30日),中昌數據發布的2019年三季度報表顯示,公司2019年1~9月實現營業收入23.55億元,同比增長9.3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830.60萬元,同比下降70.89%。
三盛宏業旗下中昌數據2019年第三季度報告截圖
公司同時提醒,部分業務業績下滑,經營計劃不及預期,公司控股股東債務違約等情形,預計會對公司年初至下一報告期期末的凈利潤產生一定影響,敬請廣大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在三盛宏業遭遇危機之時,它還失去了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2019年10月24日,中昌國際控股公布,該公司于2019年10月21日獲中國信達(香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保險代理人)告知,由于持續發生若干于融資文件所載的違約事件,故保證代理人已于2019年10月18日按照股份按揭的條款采取執行行動,而所有押記股份的實益擁有權現歸屬予保證代理人。
據保證代理人告知,鑒于采取執行行動,三盛宏業不再持有押記股份,并已終止成為該公司的控股股東。
而據三盛宏業的員工介紹,他們“現在在按正規程序成立員工債權委員會,加緊準備走法律途徑。”
三盛宏業的資金警報還未解除,在融資渠道被持續收緊的當下,它不是第一家,更不是最后一家遭遇流動性風險的房企。
(鎂刻地產原創,喜歡請關注微信號:meikedichan)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包晶晶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