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12 21:18:27
以北京市為例,通過殘疾人輔助器具綜合服務平臺,政府三年來已經累計補貼資金2.1億元,惠及34萬余具有北京市戶籍持證殘疾人員。某國產假肢廠家工作人員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除了跟殘聯系統有合作,也有一個租賃的計劃”,來減輕殘疾人的經濟壓力。
每經記者|滑昂 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張海妮
外骨骼機器人、動力膝關節、仿生手,當這些高科技可穿戴裝備一起出現時,并不是《機械公敵》或者《流浪地球》等科幻電影里的情景。
10月10日至12日,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辦的2019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上,一批國產廠商展示了上述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高端康復輔具。
但當前,我國肢體缺損殘疾人使用高科技輔具比例仍偏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以膝關節假肢為例,進口高端產品依照功能不同,價格通常從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難以做到真正親民。
隨著政策對康復輔具產業的支持,對購買者補貼力度加大,這一市場需求也逐漸被激發。一家國產假肢廠商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將推出租賃服務,惠及更多有需求的人士。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CN171救援隊聯合眾多國際救援隊人員,依靠自身穿戴的外骨骼賦予的強大力量,共同推動撞針點燃木星。而在現實生活中,外骨骼機器人正在被用于醫療康復領域,如治療脊髓損傷、腦損傷、肌無力和關節術后等導致的運動功能障礙。
2018年6月,首個通過國家藥監局認證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來自國產廠家北京大艾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艾科技)。大艾科技董事長帥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產品成功取得注冊證后,已經進駐全國多家醫院。
大艾科技外骨骼機器人
在本屆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大艾科技展臺前,不斷有使用輪椅行動不便的參觀者前來體驗大艾科技下肢外骨骼機器人。他們將外骨骼穿戴在身上,仿佛多了一雙機械腿,僅僅借助拐杖便可實現緩慢行走。
但對于部分下肢缺損的展會參觀人員,要想幫助他們實現自主行走,就要借助各類假肢的幫助。
目前,全球最輕、僅重2.3公斤的商用動力膝也由一家名為蘇州瑞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瑞步康)的中國企業研發制造。而以往,人工膝關節假肢,活動機構往往采用液壓而不是電動。
“大約七八年前,國外公司推出了一款電動智能假肢,有3.5公斤,不僅沉而且在中國也沒有銷售,我們填補了國內一項空白。”蘇州瑞步康工程師團隊人員孫騰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蘇州瑞步康全球最輕商用動力膝
此外,在本屆展會上,國內廠家上海科生假肢有限公司展示了一款世界首創的8自由度仿生手。較進口廠家產品一般直接裸露金屬或合金零件,該款產品能夠佩戴特質的“手套”,在外觀上仿真人手。
上海科生8自由度仿生手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的康復醫療產業、康復輔助器具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
2016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康復輔助器具產業規模將突破7000億元,形成布局合理、門類齊備、產品豐富的產業格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意見》提出,要“完善消費支持措施”,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研究將基本的治療性康復輔助器具逐步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支持康復輔助器具消費等手段。
以北京市為例,通過殘疾人輔助器具綜合服務平臺,政府三年來已經累計補貼資金2.1億元,惠及34萬余具有北京市戶籍持證殘疾人員。某國產假肢廠家工作人員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除了跟殘聯系統有合作,也有一個租賃的計劃”,來減輕殘疾人的經濟壓力。
而在To B端市場,僅以用于醫療康復領域的外骨骼機器人為例,據初心資本研究報告,國內目前擁有康復科的綜合醫院約為3500至4000家。如果以一家醫院平均購買1~2臺設備計算,中國康復型外骨骼機器人的存量需求不超過9000臺。
相比CT、核磁共振等醫療設備,康復型外骨骼機器人仍屬于小眾醫療器械。在本屆展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看到有三家國內公司已研發出相關產品,兩家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
杭州程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營銷總監鄭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針對機構銷售的康復用外骨骼機器人,售價在“百萬級別”。帥梅則向記者透露,下一步其針對個人用戶定制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價格有望進一步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外骨骼機器人的使用場景,不僅僅有醫療,還有諸多工業領域,能為重體力勞動者減輕身體負擔。即不僅擁有康復功能,還擁有替代功能和輔助功能。
帥梅同時也是大艾科技的主要研發人員,她向記者表示,會更看好外骨骼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前景。其他功能對于使用者和研發企業來說,現階段成本都太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