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12 18:32:44
10月12日下午,作為“2018成都國際軌道交通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題為“質量引領?安全護航”的2018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新都峰會在成都舉行。
本次峰會不僅大牌云集,邀請到國內外高端專家把脈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更帶來多個實質性成果——國內首個軌道交通大數據研究基地正式落戶成都新都區;簽約儀式上,總投資109.7億元的25個軌道交通重大項目宣布正式“牽手”新都,進一步匯聚上下游企業,加速打造具有新都印記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
每經記者|余蕊均 每經編輯|楊歡
交通的靈魂在速度。從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際鐵路開通到“八縱八橫”高鐵網初具規模,中國高鐵用十年時間完成了跨越式發展,更成為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一張“金字招牌”。
為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搶抓城市化發展戰略機遇,10月12日下午,作為“2018成都國際軌道交通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題為“質量引領•安全護航”的2018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新都峰會在成都舉行。
本次峰會由西南交通大學、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主辦,吸引到來自國際軌道交通行業專家學者、企業代表以及國內重要軌道交通企業代表、產業園區代表等300余人參加。
峰會通過匯聚國內外軌道交通領域優勢力量,圍繞軌道交通產業的質量建設、安全運營的話題,交流國內外先進經驗,分享新技術和新模式,探討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如何提升國際合作水平,共同推動軌道交通產業高質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峰會不僅大牌云集,邀請到國內外高端專家把脈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更帶來多個實質性成果——國內首個軌道交通大數據研究基地正式落戶成都新都區;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潛力報告》中,新都區作為成都唯一區縣,入選全國8個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最具潛力區域;簽約儀式上,總投資109.7億元的25個軌道交通重大項目宣布正式“牽手”新都,進一步匯聚上下游企業,加速打造具有新都印記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
國際國內高端專家云集
論道軌道交通質量與安全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假以時日,成都一定能夠建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軌道交通的研發高地和產業集群重鎮。”徐飛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軌道交通出行,安全問題已然成為全世界、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聚焦“質量與安全”,對當今世界軌道交通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質量引領,安全護航。嘉賓們一致認為,軌道交通產業已經迎來新一輪黃金發展期,軌道交通作為成都突出發展的五大優勢產業之一,已初具規模,產業的壯大也促使成都積極思考更深層的發展。
作為本次峰會的主辦方之一,成都市新都區委書記許興國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新一輪城市大發展正促使城市軌道交通里程數爆發式增長,智能控制、質量標準、檢驗檢測、安全運營等新技術、新業態蓬勃發展,軌道交通產業的市場邊際不斷延伸。質量與安全已經成為引領軌道交通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貫穿軌道交通產業全生命周期,市場前景廣闊,產業集聚力強。“新都將深刻把握發展新趨勢、抓實發展新機遇,加快構筑創新、質量、安全、開放、業態、人才’六維支撐’產業格局,推動軌道交通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在隨后進行的主旨演講中,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舉、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認可技術研究中心機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衛華、加拿大城際交通局戰略規劃師Matt Kelly等重量級嘉賓分享了國內外的探索實踐經驗,建言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
一個趨勢是,伴隨著軌道交通大發展和城市的發展轉型,中國已經迎來地鐵加物業發展的浪潮。劉舉認為,“地鐵+物業”模式需承擔更多的使命、復合更多的功能,形成“ TOD+ ”的城市發展新模式和都市生活新方式。同時,他對成都近年來對TOD模式的探索以及新都的軌道交通發展表示高度肯定,“城市發展離不開軌道交通,兩者相輔相成,我們也很高興看到,隨著城市發展,成都的軌道交通產業有了跨越式的發展。”
在列車全面提速的大背景下,人們對新時代的軌道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環保、舒適、便捷等新時代乘客的基本需求呼吁軌道交通體系整體的質量提升。李衛華說,“質量與安全是軌道交通的核心命題,成都新都區這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通過不斷交流碰撞,共同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MattKelly看來,“黃金期”給全球軌道交通產業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多挑戰,需要盡快建立全球互信互任的軌道交通質量檢測、認證標準。他特別提到,成都近年來發展軌道交通產業卓有成效,而中車等龍頭企業在新都區落戶,則極大提升了成都軌道交通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在隨后舉行的圓桌論壇環節中,太和智庫歐洲中心主任、前世界經濟論壇歐洲業務副總裁、博士Thorsten Jelinek,約克大學舒力克商學院教授、多倫多市政府高級顧問參事Alan Middleton和西南交大首席教授張衛華,中車成都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周建樂等嘉賓圍繞“未來軌道交通時代的質量與安全”展開一場高質量的中外對話。值得一提的是,嘉賓們對當天上午參觀的軌道交通產業園印象深刻,認為園區設計理念先進,新都區政府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可謂誠意滿滿。
新都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帶一路”是撬動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的天然支點,毗鄰成都國際鐵路港的新都理所當然搶得發展先機。作為“南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新都非常希望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攜手共迎軌道交通產業的“黃金時代”。
“潛力報告”重磅出爐
成都新都區獲評產業最具潛力區域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在開往未來的軌道交通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使用,無疑將有助于實現更加準確可靠的安全預警。引入大數據,正是本次峰會的一大亮點。
現場,作為中國軌道交通人才培養和科技研發重要機構的西南交通大學與全國主流財經媒體每日經濟新聞聯合發布《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潛力報告》,囊括多個潛力榜單,全方位、數據化展現了中國軌道交通發展現狀和前景。
在“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潛力排行榜”中,成都位列中西部城市首位,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同時,新都區作為成都唯一入選區縣,與全國其他7個區縣一同被評為全國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最具潛力的區域。
新都地處中國西部最具發展活力的成都平原經濟圈的核心地帶,作為推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實踐地,近年來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迅速,成為耀眼新星。
本次峰會上,新都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吳昊還向與會嘉賓介紹了新都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作為成都市新晉的中心城區,新都正全力做強現代軌道航空裝備研發制造中心、國際商貿物流中心、天府文化音樂文創中心、國際智能家居研發制造中心、成北生態屏障五大功能支撐,以建設國際開放、創新智造、品質魅力、生態宜居四大新城區為城市發展目標,打造具有現代化國際范的成北新中心城區——新都的未來潛力和投資機遇得到廣泛認可。在當天同時進行的“2018成都國際軌道交通大會•城市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論壇”上,新都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秦天也就新都的投資環境做了推介,新都正以一個嶄新形象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事實上,自2014年中車布局西南地區的最大產業園至今,新都已形成了以中車成都為“龍頭”,30余家核心配套企業為支撐的產業集群,“高速鐵路運營安全空間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交鐵檢驗認證研究院(成都)有限公司”“軌道交通運營空間安全技術實驗室”等項目相繼在新都落地。近期,新都與西南交通大學正式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和軌道交通國家質量基礎(NQI)創新基地,未來雙方將共同構筑占地1000畝的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創新谷,校地合作進一步升級。
發展軌道交通產業,新都提出,按照“跟跑動車、競跑城軌、領跑磁浮”三步走策略,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軌道交通創新高地、中國西部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維保基地、面向“一帶一路”軌道交通裝備造修出口服務基地。
投資109.7億元 25個項目集中簽約
國內首個大數據研究基地花落新都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本次峰會上,由西南交通大學、每日經濟新聞共建的中國軌道交通大數據研究基地宣告落地新都。據悉,這是國內首個軌道交通大數據研究基地,將建立國內覆蓋最廣泛、數據類型最全面、信息內容最豐富的軌道交通大數據信息庫,用大數據賦能軌道交通發展,對中國軌道交通發展有著重大的創新意義和突破意義。
研究基地落地新都,輻射西部。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研究基地將促進新都軌道交通產業技術研發、創新智造再上新臺階,也將為推動軌道交通外貿產能向新都轉移匯集提供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本次峰會,總投資109.7億元的25個軌道交通重大項目集中簽約,襄陽國鐵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紅星軌道車輛裝備有限公司、廣東利世康低碳科技有限公司、西藏智材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強外援”正式加盟,進一步壯大新都的軌道交通產業實力。
據悉,近年來,新都緊緊圍繞軌道交通9大核心技術和10大關鍵零部件,引進軌道交通產業項目38個,總投資超過130億元,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252億元,年稅收11.5億元。中車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正在加快建設,已啟動投資35.78億元的道路、管網、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50萬平米標準化廠房,已啟動20萬平米標準化廠房建設;占地1085畝的“興香城”人才公寓項目,首期66.7畝、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已開工建設。新都在保障項目落地、服務企業生產方面,真正做到了無微不至、全力投入。
本次峰會立足西南,放眼全球,不僅云集了海內外的產業發展的智慧與經驗,更促進了新都乃至整個西南地區軌道交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新都區實現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產業領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成都市打造世界軌道交通之都貢獻了新都力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