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30 20:16:36
國慶假期前一天,騰訊砸下一記組織架構調整的重錘,新成立了兩大事業群,分別是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這對騰訊的內容生態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地震,但這樣大刀闊斧的組織架構調整,也昭示了騰訊內容變革的開始,在積蓄了微信、QQ等數十億日活的用戶以后,圍繞內容,騰訊的變化也從這次架構調整開始。
每經記者|許戀戀 每經編輯|溫夢華
國慶假期前一天,騰訊砸下一記組織架構調整的重錘,新成立了兩大事業群,分別是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當大家的目光都在關注騰訊B端業務、探討騰訊云業務的機會時,平臺與內容事業群顯得沒有那么高光。
的確,對于騰訊來說,找尋新的增長點讓其在未來5~10年保持高速增長,這比什么都要吸引眼球,但是在PCG成立的背后,則包含著騰訊對已有優勢內容業務的強勢整合,影業、動漫、視頻等都將成為PCG的囊中之物。而新事業群的老大依舊是曾經主管這些業務的騰訊集團COO任宇昕。
雖然還是同一個帶頭人,但是不同的業務線所屬部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對騰訊的內容生態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地震,但這樣大刀闊斧的組織架構調整,也昭示了騰訊內容變革的開始,在積蓄了微信、QQ等數十億日活的用戶以后,圍繞內容,騰訊的變化也從這次架構調整開始。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騰訊”
PCG成騰訊最大事業群 IEG只剩游戲和電競
熟悉騰訊的人都知道任宇昕(MARK)的江湖地位,他是騰訊第一位社招員工,深受騰訊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主席馬化騰的器重,在此次組織架構調整之前,他手握騰訊七大事業群中的IEG(互動娛樂事業群)、SNG(社交網絡事業群)和OMG(網絡媒體事業群)、MI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有評論認為,任宇昕在為騰訊的收入負責。
騰訊收入支柱之一游戲業務,就屬于IEG,也正是任宇昕一手將騰訊游戲推到了王者的地位,如今再執掌新成立的平臺與內容事業群,顯然馬化騰和騰訊都對他寄予了厚望。
原SNG、MIG、OMG中,與社交平臺、流量平臺、數字內容、核心技術等高度關聯且具有高融合性的板塊,進行有機地拆分和重組。騰訊COO任宇昕兼任PCG事業群總裁,同時繼續兼任互動娛樂事業群總裁,向公司總裁劉熾平匯報。
細細拆分解讀,這次調整,MIG、SNG和OMG受到的沖擊最大,三個BG直接被取消,相應的業務或成熟或稚嫩,均劃入PCG(即Platform and Content Group),比如瀏覽器、應用寶和手機管家、QQ和QQ空間、騰訊新聞、視頻、體育、微視等業務。這些業務中,又以QQ和QQ空間用戶基數最大。分析認為,QQ和QQ空間將成為PCG業務承載最大的平臺。
讓人意外的是,這次IEG里的騰訊影業、動漫相關業務也歸入了PCG,這被認為是騰訊有意降低IEG在騰訊營收的比重,達到削弱騰訊“游戲公司”標簽的目的。此番調整以后,IEG的業務將只有游戲和電競業務,從今天騰訊在電競上的深度布局來看,騰訊對電競業務將更加側重。一位電競行業人士告訴記者,騰訊一直希望外界能夠區分游戲和電競的不同屬性,避免公司因為游戲的諸多負面輿論波及,也能提升電競的正面影響力,保證營收現金流盡量不受影響。
騰訊今天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不會裁員,業務模塊整體平移,先組合再優化。對于PCG來說,由于吸收了四個BG的多數業務,因而人員規模也將空前龐大,記者獲悉,PCG人員規模將超過11000人,將成為騰訊人員規模最大的事業群。不可避免的,一些中高層調整也將在隨后浮出水面。
內容變革邏輯:最大程度避免資源內耗
馬化騰去年開始就強調騰訊要做一家科技+文化公司,PCG的成立也突出了騰訊的文化屬性,但從騰訊業務發展和財務表現來看,騰訊更想做的,是自我內容變革,在變革中釋放出騰訊內容業務更多的活力。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騰訊”
一位接近騰訊人士告訴記者,騰訊PCG的整合邏輯其實是內容、社交和技術的融合,被整合進來的幾大業務其實之前在內部都是有所交叉,但由于部門墻、數據墻的存在,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資源的不必要消耗。
騰訊發布的2018年半年報,其中的社交網絡收入增長30%至人民幣168.67億元。這項收入增長主要受數字內容服務(如視頻流媒體訂購及直播服務)貢獻的增加所推動。但還有增長空間。
要做增長,首先需要的就是避免資源內耗。對于騰訊這個巨無霸來說,最大程度地避免內耗,發揮這些散落在各個事業群的子業務的最佳戰斗力,內容的整合勢在必行。當資源都屬于一個BG,那么資源整合的效率將提升。
騰訊原本的7大事業群及職能(圖片來源:騰訊官網)
以影視業務為例,因為內部賽馬機制,當初騰訊要做影視業務就有兩個團隊:騰訊影業和企鵝影視,但騰訊影業和企鵝影視以前分屬IEG和OMG兩個BG,實際上后來的發展證明,騰訊影業和企鵝影視的業務重合度還是比較高的,如今同屬PCG,成為同部門的“兄弟”,資源整合或將會更加順利。
再以視頻為例,騰訊旗下有主打長視頻的騰訊視頻,5分鐘長度的下飯短視頻,做影視劇解析的速看視頻,做音樂相冊功能的時光小視頻,以及社交短視頻微視、閃咖、DOV,視頻內容從長到短,從觀看瀏覽到表演,再到社交,協同起來之后就可以形成一條完整的視頻內容產業鏈。
互聯網分析師葛甲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社交網絡上生長出來的內容產品,內在都是靠場景立足,將內容板塊整合起來,其實也等同于將應用場景整合到一起,做成一個有著豐富內容商品的大貨架,用戶可以在場景之間來回自如切換。“要實現這一切,騰訊首先要做到的是打破部門界限,對后臺技術、數據、IP等做到統一調度,把內容的提供效率和用戶的內容消費效率先提起來。”
“例如信息流與短視頻之間如何協同,音樂和閱讀之間如何協同,資訊和長視頻之間如何協同,整個內容產業如何與社交網絡進行協同等等。”葛甲認為,騰訊在內容方面有著最長的業務線,業務之間的匹配與協同發展,可挖掘的潛力大,這一優勢遠不是今日頭條和阿里大文娛等平臺所能比擬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