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10 20:31:15
《溫州晚報》8月8日刊登了一則公告,署名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管理人稱,面向公司債權人,對其破產財產實施二次分配,本次分配為最后分配。2011年,該公司法人代表黃鶴跑路,至今下落不明。而黃鶴正是那則惡搞廣告“江南皮革廠廠長黃鶴攜巨款帶人跑路”中的主角。
每經編輯 趙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浙江溫州,浙江溫州,江南皮革廠倒閉了!老板黃鶴吃喝嫖賭,欠下了3.5個億,帶著他的小姨子跑了……我們沒有辦法,只能拿著錢包抵工資。原價都是三百多、二百多、一百多的錢包,通通二十塊,通通二十塊……
2013年,一段低成本制作的“江南皮革廠老板黃鶴攜巨款帶人跑路”音頻,因其朗朗上口、情節刺激的文案,意外地被全國多地賣皮包的地攤商販循環播放,用以招攬生意。
2015年-2016年,改編自上述文案的神曲《江南皮革廠倒閉了》讓這個梗二度翻紅,卻招致眾多溫州商人的不滿,他們向多地主管部門舉報這一詆毀行為。后來,歌曲制作人公開道歉,相關商販也受到行政處罰。
但“藝術”總有源于現實的成分。據澎湃新聞報道,8月8日,《溫州晚報》12版刊登的一則署名為“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管理人”的公告稱,面向公司債權人,對其破產財產實施二次分配,本次分配為最后分配。最后分配的破產財產分配額為人民幣6338292.36元,參與分配均為普通債權,債權總額為234033691.5元。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有趣的是,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查閱發現,傳說中的江南皮革廠老板黃鶴,不僅確有其人,而且恰好就是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的前法定代表人。
圖片截自天眼查
不過,真實的黃鶴究竟有沒有“吃喝嫖賭、欠下3.5個億、帶著小姨子跑了”?真實的江南皮革廠又是否真的曾制售“原價三百多、兩百多、一百多”的錢包,被員工二十塊賣了抵工資?
工商資料顯示,上述音頻中的“江南皮革廠”其實叫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2002年在溫州設立,位于溫州市龍灣區機場大道,目前其大股東“溫州江南控股集團”持有皮革廠50%的股份。
江南控股創始人、前任董事長名叫黃作興,1978年,他帶著從部隊學到的一技之長,退伍回鄉,做閥門起家,后創辦江南閥門有限公司。2004年,江南控股正式成立。
皮革廠投產后,黃作興將工廠交給其侄子黃鶴管理經營。黃鶴持有10%股份,擔任法定代表人。另一方面,黃作興的親兒子黃子龍也長期持有皮革廠9.5%的股份。
圖片截自天眼查
媒體報道顯示,投產之初,江南皮革廠一直經營良好,一度成為當地知名皮革企業。2008年還在臺州臨海開了新廠,兩家工廠的產值合計達5億。2010年實現銷售額3.41億元,利潤3425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生意最為紅火的時候,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也從未生產過成品皮包,其主營項目為PU合成革制造,合成革原料銷售。因此,地攤商販們叫賣的“原價三百多、二百多、一百多的錢包”,幾乎不可能直接來自黃鶴的皮革廠。
圖片截自天眼查
后來,黃子龍從父親手中接過董事長的職務,持有江南控股70%的股份。形成強烈反差的則是黃鶴2011年的意外跑路,以及隨之終結的皮革廠良好的經營狀況。
當然,那一年也正是溫州商人資金鏈最為緊張的時刻,在洶涌的倒閉潮中,溫州制造業民營企業內大大小小的老板跑路失蹤乃至于輕生的悲劇不時見諸報端。
據媒體報道,黃作興替侄子黃鶴還掉了部分債務。當時,黃作興一共拿出了近1.3億元,償還了工廠的擔??詈凸と斯べY。
截自中新網相關報道
澎湃新聞則從溫州有關部門獲悉,在債務償還期間,當地相關部門主動參與了對接協調,確保員工工資妥善發放。因處置得當,溫州從未出現黃鶴跑路后員工拿產品抵工資的情況。
2012年9月,在黃鶴跑路一年有余之時,黃作興對中新網記者表示,皮革廠已經進入最后的清算階段,不打算繼續經營下去。對于侄子黃鶴,黃作興說,還是下落不明。
那么,黃鶴是為什么跑路的?又是怎么跑路的?
溫州老板、吃喝嫖賭、帶小姨子跑了……過于直白刺激的廣告詞,令很多人在經過地攤時,往往會駐足看一眼售賣的皮包,再打聽兩句黃鶴的事。但實際上,黃鶴本人的經歷并沒有那么奇幻。
2011年6月,浙江省銀監局和溫州銀監分局曾出具一份溫州民企經營狀況調查,其中就有對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的描述:
2011年初,由于該公司法人代表黃鶴受國際賭博集團引誘,參與大額賭博,欠下巨額賭資后外逃,造成公司經營整體癱瘓。
而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從浙江法院公開網獲得的一份民事判決書顯示,在一起涉及深圳發展銀行溫州分行、溫州國信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邵錄絨)和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黃鶴)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中,一位名叫葉超群的被告,曾在辯述時稱:
黃鶴于2011年初因賭博欠下巨額債務不能歸還,與其妻子邵錄絨合謀通過以國貿公司的名義與深圳發展銀行溫州分行簽訂《綜合授信額度合同》、《貸款合同》等形式騙取銀行貸款,所騙款項全部由黃鶴非法占有,黃鶴在騙取借款后隨即攜巨款與邵錄絨一起于當年4月5日外逃。
截自浙江法院公開網
不過,溫州市鹿城區人民法院(一審)和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都沒有采納“貸款詐騙”的說法。
總的來看,黃鶴涉賭欠債可以坐實,但帶著小姨子外逃這一點就毫無依據——最多是帶著妻子出逃,但即便這一點也從未獲得證實。至于為什么他直到今天仍然可以下落不明無人追問,2016年錢江晚報曾援引公安部門的說法稱,黃鶴跑路后,叔叔黃作興償還了公司的債務,沒有債務糾紛,也就沒必要追查黃鶴。
雖然“江南皮革廠倒閉”、“黃鶴跑了”在地攤商販和網友們的“運作”下成了互聯網經久不衰的梗,但中國的皮革生意確實和浙江,和溫州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皮革制品制造和銷售處于皮革產業鏈的下游,比上游的動物毛皮養殖、成品革制造等利潤更高。從產品用途來看,中國皮革產品又以皮鞋和服飾為主。
浙江便是中國皮革生產的大省。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皮革行業企業共有8114家,浙江省以1728家的數量位居第一,第二第三分別是廣東?。?698家)和福建?。?280家)。
另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17年全國皮革鞋靴產量排行榜上,浙江以81466萬雙的產量,排名第二。而溫州,則是享有“鞋都”稱號的城市之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溫州的靴鞋自古就有盛名,在明朝成化(1465-1487)年間,曾作為貢品送入皇室。民國時期,溫州人伊光如創辦了溫州有史以來第一家現代化制革廠——正華制革廠。1957年,溫州市區皮鞋產量16.3萬雙。1978年,市區有國營、集體皮鞋廠10余家,年產皮鞋49.68萬雙。
八十年代初,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溫州皮鞋生產迅速得到發展,當時的情況是企業多、規模小、工藝裝備落后。全市皮鞋企業數在八十年代末達到6千多家,形成溫州制鞋業的輝煌時期。
但正當溫州鞋業處在大發展時,一個重大挫折出現了。
1987年8月8日,5000多雙產自溫州的劣質皮鞋在杭州市中心的武林廣場被集中銷毀,這被認為是溫州的“恥辱之火”。80年代的溫州鞋常被稱為“晨昏鞋”,意思是只能穿一天就會壞,皮鞋脫膠、斷底、裂面現象非常普遍。
“武林門事件”導致溫州鞋業的信譽崩塌,也深深刺痛了溫州人的心。1994年,溫州提出實施“質量立市”戰略,從打假治劣、名牌興業、信用溫州、品牌強市分階段推進。
1999年8月8日,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回到武林廣場,把仿冒該公司的2萬只鞋盒與2000多雙鞋點燃,號稱點燃“雪恥之火”。
2002年,溫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將當年8月8日杭州武林門火燒溫州劣質皮鞋的日子定為“溫州誠信日”。
2007年,為紀念“溫州誠信日”實施五周年,溫州人又在武林廣場的“誠信之鼎”中點燃“誠信之火”,宣示溫商誠信經商的決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也正因為燒過這幾把火,后來的溫州商人群體才會對“江南皮革廠倒閉”音頻的爆紅感到憤怒,認為這詆毀了其他溫州皮革廠的名譽,并決定為自己“正名”。公開報道顯示,
2013年10月中旬開始,數百名四川溫商在四川溫州商會的支持下集體維權,收集證據并向當地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門舉報,要求打擊以“黃鶴錄音”詆毀溫商方式叫賣商品的行為。
對此,相關地區政府部門進行了多次聯合執法,并查獲多名用“黃鶴錄音”叫賣的商販。經工商部門摸排查證,這些攤販與“黃鶴”毫無關系,錄音只是推銷手段,所售皮具也非溫州產品,均為從當地進貨商批發的“三無”產品。因銷售“三無”產品、虛假宣傳,相關商販先后被執法機關給予了行政處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6年,《江南皮革廠倒閉了》MV的作者也在新浪微博上發表個人聲明:“經查證,本人去年5月制作的《江南皮革廠X gentleman》的惡搞視頻內容不實,對溫州的其他皮革廠造成了不好的影響,現已刪除視頻,也請大家不要繼續傳播,在這里向被影響的溫州一系列皮革廠致歉。”
如今,江南皮革廠的破產清算終于迎來尾聲,下落不明的黃鶴也將成為這段互聯網故事供人遐想的留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