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08 19:04:52
8月1日,是中國高鐵的十周年,同時,中國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鐵路也“十歲”了。當天,京津城鐵收到了一份大禮——動車組列車全部更換為“復興號”。十年間,京津城際鐵路成為了往來京津兩地旅客的出行首選。武清,從一個小縣城,變成了繁華新城。今天(8月8日),往返于京津的“復興號”,更將實現時速350公里運行,票價不變但運行時間壓縮至30分鐘。 “睡在武清,夢在北京”,將為更多“北漂”提供逐夢的可能。
每經記者|黃名揚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出處:攝圖網
高鐵很快,但真快到能拉來一座城嗎?
天津武清,正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樣本”。
8月1日,是中國高鐵的十周年,同時,中國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鐵路也“十歲”了。當天,京津城鐵收到了一份大禮——動車組列車全部更換為“復興號”。
十年間,京津城際鐵路成為了往來京津兩地旅客的出行首選。武清,從一個小縣城,變成了繁華新城。
今天(8月8日),往返于京津的“復興號”,更將實現時速350公里運行,票價不變但運行時間壓縮至30分鐘。 “睡在武清,夢在北京”,將為更多“北漂”提供逐夢的可能。
高鐵的發展,催生了武清這座“高鐵拉來的新城”,更促成了整個中國的城市格局之變。
01
在百度貼吧的天津目錄下,有一個“武清吧”。簡介一欄不大不小的幾個字,寫著“武清人網上的家”。
“武清高鐵附近求租兩居”、“武清某某樓盤如何”、“武清裝修哪家比較好”……稍往下滑,這個武清人“網上的家”,充斥著各式各樣“都市主題”的發帖,與任何一個都市白領聚集的城市儼然并無二致。城叔甚至發現了,昨天最新的一個網帖中,發帖人還用鏡頭記錄了雙城通勤“北漂們”的眾生百相。
京津城鐵未開通前的武清,大概長什么樣呢?
網帖列表的最后幾頁,一則“猜測世界杯”帖子的發帖時間,顯示這已經可以追溯到12年前。彼時,意大利國足還不知道,自己將舉起2006年德國世界杯的大力神杯;天津的小縣城武清,還全然不知兩年后將開通的京津城鐵,將使自己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吧齡”顯示為13.4年的網友,還在發帖恭喜著武清的“地毯之鄉”崔黃口鎮,成為“全國地毯編織第一強鎮”。另一個“吧齡”13年的網友,則請教著“從北京坐什么車到天津最快?”最頂上的一條回復,是簡短的兩個字:大巴。
一天只有幾趟城際的大巴,意味著什么?
除了兩個多小時的行程和一路的顛簸,更意味著漫長的發車間隔和焦人的等待……異地通勤?仿佛天方夜譚。
02
高起的鐘塔、拱券、高山、房頂上與圣母百花大教堂顏色、質感皆相近的瓦……武清站,京津城際鐵路的一座中間站,惹人眼球的仿新古典主義建筑處處彰示著一個信息——如今的武清,早已今非昔比。
京津城鐵以“大運量、高密度、公交化”的運輸組織模式,大大拉近了北京和天津之間的距離。擁有眾多雜糅的意式建筑、充斥著各色品牌的武清“佛羅倫薩小鎮”,因此吸引了無數觀光者和“血拼者”;半小時的運行時間,更是深刻改變了兩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
圖片出處:攝圖網
兩地通勤,從不現實,成為了現實。
家住北京的李聰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因工作需要每周往返于北京、天津兩地, “之前花的時間較多,一般單程需2個多小時。有了高鐵之后大大提速,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乘車的體驗感相當不錯。”
剛剛畢業三年,在北京國貿工作的王鑫則說,過去他連昌平的房價都不敢企及,那里和他公司之間的通勤時間大約為兩小時。每天六點起床、長時間通勤、永遠買不起一套房,初出茅廬的他卻差點心灰意冷地成為“逃離北上廣”的一員。如今,他住在近百公里外的武清,每天城鐵加地鐵只需要一個小時,“北漂”逐夢更有信心了。
不僅是上班通勤,異地養老也因高鐵而成為可能。
“一碗湯的距離,一盞茶的時間”,這是清華大學建筑學專業研究生何文軒,在四年前所做的一個武清醫養結合住區設計項目匯報中的一句話。當時項目的目標人群,正是京津兩地計劃為老人養老置業的人群。
相隔近百公里的兩地,怎么會是“一碗湯的距離”呢?
他回憶道,當時去武清做實地地段調研時,當地已經有了看上去不遜于北京的嶄新又豪華的醫院。不僅相關配套到位,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京津高鐵早已實現三十余分鐘的行程時間。在他看來,“一盞茶的時間”,實在是再貼切不過了。
可以說,正是如上的“交通可能性”,才成就了今天的武清。
03
武清,不僅僅是一個樣本般的飛躍,還是眾多類似城市的縮影,更可能是很多城市的未來。
對它本身來說,高鐵帶來的變化,絕不僅是武清房價的上漲,或是催生了其大力吸引京津冀區域人才的武清“人才政策20條”。更大的樣本意義在于——這是一個高鐵帶來的城市崛起和區域的重塑。
十年來,經停武清的列車,由最初的8對增至現在的23對;武清站的日均發送旅客,由2008年366人次,增加至目前的日均一萬余人次。
2012年,武清接待游客量不足200萬人;到2017年底,其全年接待游客數量遞增到1880萬人;旅游收入由當時不到1個億,直接增長到2017年90個億。
總體來看,其經濟總量,從2007年的165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1161億元,翻了整整7倍。
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經濟部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羅雨澤曾說的,交通運輸技術進步,使交通運輸成本下降、效率提升。“海強陸弱”格局有望因此改善、區域間產業布局得到優化。“高鐵的到來,擴展了人們的生活半徑”,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在談到高鐵十年的“收獲”時也發出感慨。
北京的許多白領,如今已選擇在武清置業,通過高鐵實現30分鐘異地通勤;
上海的許多白領,如今已選擇在江蘇昆山置業,通過高鐵實現20分鐘異地通勤;
廣州的許多白領,如今選擇在佛山置業,通過高鐵實現20分鐘異地通勤。
這,就是高鐵帶來的改變,而下一個十年,“高鐵拉來的新城”,又會是哪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