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17 21:33:40
12月16日,在主題為“新金融、新科技、新業態、大灣區”為主題的首屆錢塘江論壇上,擔任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的貝多廣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
每經編輯|徐杰
每經記者 徐杰 葉曉丹 每經編輯 陳俊杰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但是融資難和融資貴等問題仍然是不少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旨在解決前述金融服務問題的普惠金融一直被高層和市場寄予厚望。
2015年,我國公布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普惠金融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成為“十三五”規劃中計劃實施的優先領域。這期間推進的難點是什么?普惠金融的創新與監管邊界是什么?科技在推進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12月16日,在主題為“新金融、新科技、新業態、大灣區”為主題的首屆錢塘江論壇上,擔任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的貝多廣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
NBD:近年來,普惠金融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同時在推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亂象,創新與風險該如何去兼顧?
貝多廣:第一,我國整個經濟從原本的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是大勢所趨,而社會消費問題主要表現為消費過剩,實際上,大量的消費者因受收入限制,所以消費能力不足,通過金融等手段可以提高消費能力。
第二,金融在此過程中有很多創新,譬如消費信貸,而這里的消費信貸還并不是傳統銀行的消費信貸,傳統銀行往往會通過信用卡來開展消費信貸業務,而目前信用卡的持有人,據不完全統計,有1億人左右,而中國工薪階層有近4億多,也就是說沒有資格被銀行授權信用卡但有固定收入的消費人群還非常大。如何將這一部分消費能力提高,傳統的銀行很難做到,所以出現了很多新的金融機構及產品。
普惠金融本身是一個好的方向,但是任何創新都應該是負責任的創新,在創新時也要考慮是否帶來問題和風險,新興的金融機構也要有風險意識,產品設計也需要有風控意識。
此外,從政府層面來看,政府在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同時要把握好一點,就是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商業機構是逐利的,但凡侵犯了消費者利益的,要加強監管和懲處。
NBD:目前關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日趨嚴格,但是互聯網金融對普惠金融的推廣是非常有力度的,您認為這對普惠金融的推行會產生哪些影響?
貝多廣:我們現在研究比較多的是數字普惠金融,包含了互聯網金融,又不完全是互聯網金融。數字普惠金融彌補了原來一些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不到或者服務不夠的地方。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互聯網金融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這個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而從全國來看,浙江又走在全國前列。
但是,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都難免負面的影響,而且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無論是P2P、網貸還是現金貸,確實有一些暴力催收等問題,在這種背景下,監管機構嚴格監管是可以理解的。
從大的方向來看,相關機構出臺監管措施,目的是為了有利于行業發展。在監管具體操作上,會越來越細化,而在這個過程中,市場不斷產生新東西,監管出臺相應措施,市場對這些措施要給予相應的反饋,然后,監管部門進一步深化,再優化相關政策。
NBD:普惠金融一定程度上會涉及到大眾理財,目前,資管新規的征求意見稿發布近一個月來,相關的討論并未停止,您覺得資管新規對未來普惠金融的發展節奏是否會產生影響?
貝多廣:資產管理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我們現在比較關心的是如何提高普通大眾的理財水平,比如說從原本單純存款,轉變為多種投資方式;其次可以考慮給三四線城市居民甚至農村居民有更多的理財選擇,除了儲蓄,還有股票、基金等多種投資選擇。而現在網絡上的理財業大多還是以城市里的年輕人為主。
原本機構理財沒有達到10萬元20萬元少人問津,但是現在的理財,很少的資金也可以進行。從這個角度而言,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原本的金融比較狹義,而現在各種金融產品都可以滲透到普通大眾的生活中。
NBD:2015年,我國公布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五年規劃,您覺得在推進過程中,難點是什么?
貝多廣:總體而言,進展比我們預料的快,進展最快的是普惠金融這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前兩年,我們說普惠金融,還有很多人并不了解,但現在都在提普惠金融。
此外,很多金融機構都在進行普惠金融試驗,在這個過程中,目前仍有一個挑戰,就是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即普惠金融很難落實到終端消費用戶身上,這個過程中有很多金融供應商組織形態、商業形態、技術等方面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比較理想的途徑就是手機銀行,以及消費者金融教育、金融掃盲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