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05 21:13:43
醫藥進入大時代,“創新”是醫藥這個時代的大主線,長期看會誕生一大批超級大牛股。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吳永久
茅臺真的是飛天了! 老生常談一下:喝完酒是不是該吃藥了?恒瑞醫藥股價最近兩年已翻倍,最新市值已經突破2000億元大關。
火山君最近發現券商都在集體唱多醫藥股,目測了一下,多家券商發布了醫藥行業唱多報告。他們的主要觀點是這樣的:
龍頭恒瑞醫藥和云南白藥均創歷史新高,醫藥的消費升級行情正在全面展開。
醫藥進入大時代,“創新”是醫藥這個時代的大主線,長期看會誕生一大批超級大牛股。
在國家醫改政策陸續落地、醫藥行業同樣吹響“創新”號角的當下,我們認為,現在已經可以把尋找中國的“武田藥品”提上日程。為什么是武田藥品?眾所周知,這是世界前二十大和亞洲第一大的制藥企業......
10月份以來,醫藥板塊開始有重新煥發青春的態勢,上一次美好時代還停留在2016年以前。那么,時隔近兩年,這次醫藥行情的抬頭,是大牛的前奏,還只是短暫的綻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就此專訪了有著A股“醫藥一哥”之稱的德傳投資董事長姜廣策。
▲“醫藥一哥”德傳投資董事長姜廣策
對醫藥行業有多年研究的投資者應該對這位私募大佬不會陌生,科班出身的他是中山大學有機天然藥物博士、廣東華南理工大學生物制藥博士后。2007年,姜廣策還獲得了廣東省2007年自然科學一等獎。
這位在醫藥界早已聲名在外的生物制藥博士,從企業到券商再到私募,始終專注于醫藥領域。得益于醫藥行業耕耘多年,姜廣策在進入資本市場之后,同樣斬獲頗豐。作為A股醫藥投資圈的一哥,姜廣策的選股實力不容小覷。2013年初,姜廣策成立德傳基金,并在第一年就為投資者創造了50%以上的收益,戰勝同期的公私募同類基金。而今年以來,其管理的核心產品同樣收益超過30%。
接下來,就來聽聽他對于蟄伏已久的醫藥板塊,有著怎樣的最新見解?
NBD:關注到今年以來,中證醫藥指數漲幅僅為13.77%,明顯跑輸滬深300等大盤指數,特別是今年前9個月整個板塊持續低迷,直至進入10月份以來才有了明顯上漲行情,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促成了醫藥股的這波上漲?
姜廣策:醫藥板塊的低迷其實是自2016年熔斷下來之后就一蹶不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白酒板塊,貴州茅臺啟動正是2016年的2月,而醫藥板塊的絕大多數個股則是那時開始漫漫熊途,這期間最大的原因來自于行業本身的變化,白酒這種高度同質化的行業已經完成了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大量的雜牌酒退出市場,曾幾何時幾乎每個縣都有酒廠,但這種現象已成過去時了,所以優質白酒企業獲得了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業績持續超預期。
但是反觀醫藥行業,這一波下跌的導火索還是受行業政策影響,福建三明醫改的推行給藥價帶來極大壓力,市場都預期藥企將進入業績寒冬,同時不單有藥價的壓力,還有整個醫藥行業在2016年這個政策大年推出的13項重大行業政策有關系,這些政策總結起來講就是提升行業門檻,加快淘汰不具實力的中小企業。這些政策中,比如以一致性評價為例,以后國家只允許頭幾家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企業生產,其后的不再被許可生產,這個政策一改過去一個藥品有成百上千個企業生產的局面,對行業的淘汰力度可想而知,而做這個一致性評價的資金投入已經高達每個產品三五百萬元,這種硬性支出毫無疑問都會給藥企帶來業績壓力。
此外,還有分級診療、藥品零加成、耗材陽光采購、醫院控制藥占比、藥品生產企業飛行檢查、環保核查、兩票制全面推行等等都是影響企業業績增長的現實壓力,所以在這些壓力的預期下醫藥板塊實在難以雄起,局面一直到了今年三季度才改觀,而改觀的原因就是2017年的半年報出來后發現情況并沒有那么想象的糟糕。
根據工信部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醫藥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醫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營業收入1.53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68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39%和15.83%,在全國20個工業門類中排列前茅好于預期,到了今年三季度再疊加年底的估值切換以及大盤向3400點的回升帶動了醫藥板塊走出頹勢,且根據剛剛公布完的醫藥板塊三季報來看,271家醫藥上市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共實現營業收入8497.1億元,同比增長19.31%,共實現歸母凈利潤797.4億元,同比增長22.92%。利潤回升勢頭得到持續,這都能支持醫藥板塊的行情繼續走強。
NBD:您認為這波醫藥股行情是否會持續,對于醫藥股行情接下來的表現怎么看?如果醫藥股的行情已開啟,您認為主要的機會可能存在于哪些細分的子行業?
姜廣策:總體我們認為醫藥股行情會持續,但有一點要指出的是,今年的醫藥行情其實跟大盤的分化行情很類似,在目前我們跟蹤的300支左右的醫藥醫療股中,除去2016年以后發行上市的次新股外,目前股價超出了2015年市場大跌之前高點的醫藥股有15個,而股價低于2015年大跌之后最低位置的,也就是股價創出新低的醫藥股有35個,另外,沒有再創新低但低于2016年熔斷后低點的醫藥股則有81個,醫藥板塊如此的分化走勢史無前例,也給醫藥股的投資帶來巨大挑戰。
從今年醫藥股表現來看,整體上有行情的就是三類,第一種是業績穩定增長的白馬股,以恒瑞醫藥和華東醫藥為代表;第二種是趕上了產品上漲周期的原料藥股,例如兄弟科技和永安藥業;第三種則是創新題材,因為其重磅產品的預期而推動上漲,例如沃森生物和雙鷺藥業,前者市場期盼著其13價肺炎疫苗的揭盲,后者則是抗癌大品種來那度胺的審批通過。
接下來的行情我認為仍然是圍繞著這三種類型發展,而其余業績增長不突出,或者沒有可供市場展望預期的題材醫藥個股恐怕就還要橫盤很久了。
NBD:雖然今年以來,醫藥行業沒有整體性的行情,但是也有不少個股表現不錯,比如云南白藥、恒瑞醫藥、片仔癀等,您認為其中的邏輯是什么?這些個股是否還會持續表現下去,如何判斷這類個股的上漲空間?
姜廣策:醫藥股的核心邏輯都是看產品,由產品線所決定。這些白馬股應該說是可以一直走下去的,只要有新產品投下去,業績是可以持續的,目前也還看不到天花板。而且如果拿來跟國際上知名醫藥企業做對比的話,都還是很小的體量。
當然,這些公司各自也還有些不一樣,有的公司新產品開發也并不是太給力,但是業績仍然很不錯,這主要是因為核心產品足夠好,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核心產品的提價,從另一方面來看,這跟管理層也有關,顯得不夠進取。
(本文封面圖來自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