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7-09-16 12:06:28
“一體兩翼”,則是投資者保護工作的整體思路。“一體”,就是指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簡稱“投保局”)作為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專門職能部門,代表證監會統籌協調系統資源,規劃投資者保護路徑,組織開展投資者保護工作;“兩翼”是指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投保基金”)和投服中心,承擔具體的投資者保護工作。
“在近兩個小時的庭審過程中,原被告雙方突出圍繞虛假陳述賠償責任承擔、損失計算方法等重點問題展開交鋒。”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簡稱“投服中心”)總經理徐明回憶起今年1月23日上午的那場官司,依然記憶猶新。
那天,由投服中心接受14名投資者委托,向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鮮言等8名高管及匹凸匹公司提起的證券虛假陳述糾紛案在上海一中院開庭審理。
這是投服中心首次受中小投資者委托提起的證券支持訴訟,也是全國第一例證券支持訴訟。
“作為證監會直接管理的公益性投資者保護專門機構,投服中心就是要站在一線,服務于廣大中小投資者,切實維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徐明表示,本次訴訟正好可以發揮“頭雁效應”,提升投資者維權主動性和便利性,通過典型判決為廣大受損投資者明確訴訟預期,將散沙狀態的受損中小投資者凝聚起來主動維權,讓違法主體付出應有代價。
三個“監管”,已經成為資本市場的關鍵詞。而監管的另一面,就是投資者保護——這是三個“監管”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體兩翼”,則是投資者保護工作的整體思路。“一體”,就是指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簡稱“投保局”)作為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專門職能部門,代表證監會統籌協調系統資源,規劃投資者保護路徑,組織開展投資者保護工作;“兩翼”是指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投保基金”)和投服中心,承擔具體的投資者保護工作。
投保基金,在投保體系中的特色分工非常明顯——風險探測器、賠付和解基金管理人。
興業證券于2017年6月9日設立的5.5億元欣泰電氣欺詐發行先行賠付專項基金,想必投資者都有所了解,這是中國證監會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引入保薦機構先行賠付制度以來的首個先行賠付案例。數據顯示,截至7月28日15時,完成有效申報、與專項基金出資人達成有效和解的適格投資者人數為11524人,占適格投資者總人數的94.49%,對適格投資者支付的賠付金額為2.37億元,占應賠付總金額的99.18%。
投服中心,則是證監會從頂層設計和中小投資者實際需求出發,成立的一個公益性維權和服務組織,專司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
徐明介紹,自2016年5月份,持股行權工作正式實施以來,截至8月底投服中心共計行權618次,其中行使質詢權163次、建議權357次、表決權58次、查閱權33次、訴訟權7次;共參加了58家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26家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媒體說明會,3家上市公司投資者說明會,赴33家上市公司現場查閱,向上市公司發送股東建議函255件,公開發聲11次。
截至2017年8月份,投服中心共登記糾紛案件共4715件,爭議金額約15億元人民幣。其中,正式受理1956件,調解完結1582件,調解成功1388件,成功率達88%,成功的案件,投資者獲得賠償金額達2.2億元人民幣。2016年當年投服中心受理總額已接近全國的1/3。普通調解成功率和投資者獲賠金額均占全國1/2以上,法院委托調解的案件與和解賠償金占全國的90%。
“后續,投服中心還將開展多項工作。”徐明說,比如,在行權工作方面,將著力推進行權合作機制建設,深化行權方式,增強行權效果;在糾紛調解方面,將進一步加強糾紛調解渠道、機制與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全國證券期貨糾紛調解中心建設工作;在維權工作方面,將進一步做好訴訟和支持訴訟案件,提升訴訟影響力。另外,還將繼續以多種形式開展投資者教育和保護工作。
“風險測評52分,穩健型。”在一家公司從事行政工作的陳女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8月28日,陳女士通過一家券商的手機APP,做了風險測評。隨后,她在這家券商的營業部開立了自己的A股賬戶。
“營業部工作人員說,現在開戶之前必須要做風險測評,他們根據測評結果,來決定投資者可以開立哪些賬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把所有的賬戶都給你開了。”陳女士告訴記者。
“將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這是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的核心。經過半年多的過渡期,《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于今年7月1日起實施。證監會投保局局長趙敏介紹,此舉規范的是證券機構的行為,需要對投資者風險偏好等進行分類,將產品分級,由機構進行匹配。“過去投資者買賣產品,沒有一對一的分級。新規實施后,就從入口處把風險擋在了門外。”
但此舉并不意味著“全民炒股時代的終結”。趙敏介紹,在適當性辦法實施后,個人投資者依然可以買賣股票。但是,如果想要買賣新產品,就需要進行風險評估。
此外,趙敏介紹,投資者在知曉風險的情況下,在特殊的風險提示后,仍然可以買高出自己能力承受范疇的高風險產品。
以案說法提高投資者風險防范意識
“你們刊登的案例,我基本上每期都看,很有教育意義。”與一位朋友閑聊時,他無意中透露了這么一個消息。
記者的這位朋友所說的,就是經常在《證券日報》露臉的“‘投資者保護·明規則、識風險’專項活動”的一些經典案例。這一活動于今年5月份啟動,目前已經刊發了“遠離內幕交易”“警惕市場操作”和“謹防信披違規”三大類型的案例,“防范違規經營”的相關案例也將于近期刊發。
“在加強金融風險管控的背景下,專項活動具有五個特點:主題精準、形式新穎、內容豐富、主體多元、效果顯著。”福建農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教授、福建省證券經濟研究會理事鄭海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專項活動精準地抓住了投資者權益容易受到侵犯的“高危”、多發領域,通過編寫經典的真實案例,將復雜、專業的規則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生動地闡明規則紅線和風險底線,向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普及了金融知識、法律知識,幫助投資者明確市場規則和可能存在的投資風險,顯著增強了投資者的風險防范意識和風險識別意識,有效提高了投資者的金融素養,有力推動了我國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
“當然,我們要意識到,投資者保護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不可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需要市場各方繼續進行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鄭海榮說。
除了以案說法,投教基地的建立,給了投資者更多的了解各類信息的渠道。以投教基地為載體,開展更多豐富內容、形式多樣的投資者教育活動,推動投資者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
繼去年首批13家國家級投教基地正式授牌后,第二批的相關工作也是銜枚疾進。同時,各地省級投教基地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包括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至少30個地方證監局公布了省級投教基地名單。
“投教工作不僅是監管部門的法定職責,也是市場主體應盡的義務,而傳統的投教方式已越來越難以滿足投資者對專業知識日益增長的需要,投資者教育基地作為一個全新的投教形式,對于落實投資者權益保護工作有著積極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財富證券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趙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發揮投教基地應有的功效,對促進全市場持續健康發展,提升投資者教育的深度和廣度至關重要。
(朱寶琛 )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