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干貨!躲過大跌又踏準大票行情的私募牛人談投資(上):3-5年內大藍籌將被機構買了又買!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04 08:20:0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吳永久

“今年的行情讓人很難受。”

只要重倉了小票,不管是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經常聽到他們說這樣一句話。

之所以他們會這么認為,其實分別看看上證50和創業板指數近3個月來的表現就都知道了。

對于許多投資者來說,顯然一下子要適應這樣的行情轉換很難,在他們的腦海中,大票行情往往都是無法長時間持續,而小票才是誕生金子的地方。

如今,隨著上證50指數從今年5月以來不聲不響地上漲了15%,擺在投資者面前的又是一道難題,那就是大票行情還會持續嗎?如果持續的話,還將持續多久?創業板的底部又在哪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在一年半前采訪了一位私募牛人——少數派投資總經理周良,其不僅成功躲過了2015年至2016年的三次大跌,而且最近記者還發現,這位牛人管理的所有產品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超過30%,部分產品自2015年5月成立以來竟然收益將近100%。

那么,在他看來,對于上述提到的目前投資者的最大困惑,他又有著怎樣的干貨分享呢?由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少數派投資總經理周良進行了一番專訪,希望對大家的投資有所幫助。

談大盤藍籌

NBD:關注到您6月份寫給投資人的一封信中提及,在一年之前就已經買入四大行、保險、制造業大盤龍頭,想請問當時買入這些個股的邏輯的是什么?

周良:我們研究了2016年以來股票供應與資金需求之間的關系,發現雖然供求關系很嚴峻,但結構性的差異極其明顯。股票增量都在中小盤,而增量資金需求卻在大藍籌。這種大多數人忽視的結構性差異,就是投資機會所在。中小創不再稀缺,而大藍籌變得稀缺了。

2016年新股發行、定向增發、大小非減持形成的股票供應增量有近3萬億元,但幾乎全部集中在中小盤的股票上面。我們做過統計,2016年IPO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27億元,增發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81億元,重要股東減持公司的平均市值是249億元,都是一兩百億元市值的中小盤股票。而增量資金以低風險偏好的機構資金居多,集中在保險、社保、外資等低風險偏好的資金上。我們同樣統計了2016年獲得重要股東增持的公司,發現平均市值達到1060億元。股票增量都是一兩百億元的中小盤,而增量資金在買的是上千億市值的大藍籌。

這種新增股票供應與新增資金需求之間明顯的結構差異,就是投資機會所在,就是市場出現“一九”分化的根本原因。

在市場整體風險偏好降低,成長股估值高企,而大藍籌估值便宜的背景下,未來幾年局部的盈利機會要到大藍籌中去尋找。由于2010年以來市場整體對于成長股和中小盤股票的偏好,大藍籌被邊緣化了6、7年。但市場風格是會發生變化的。去年以來市場風格向大藍籌切換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明顯了。方向選擇會決定未來幾年盈利的大頭,而大藍籌會變得越來越稀缺。

NBD:您提到大藍籌的這輪強勢周期可能會持續三年到五年,目前只是剛剛開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判斷?

周良:除了上面提到的股票供求的結構性差異以外,還包括投資者行為模式、估值、市場情緒和大藍籌的稀缺性等關鍵因素。

大藍籌還處于被嚴重低配的行情初期階段。很多大藍籌不僅沒有被集中抱團,反而是被大多數基金嚴重低配。我們統計了我們所看好低估值、高分紅、高確定性的8只大藍籌,涵蓋了大銀行、保險、制造業的大型龍頭,其占滬深300指數權重的11%。而管理規模1.8萬億元的2000多只主動管理偏股型公募基金,今年一季報中配置這8只大藍籌的市值比例僅為1.5%。二季報中配置比例是2.5%。由于季報只公布前十大持股,根據我們的研究模型測算,6月底基金全部持有這8只大藍籌的比例是3.7%。基金半年報馬上就要公布了,大家可以看看我們的模型測算得是否準確。3.7%對比11%,這不是集中抱團,這是嚴重的低配。

NBD:關注到您提及,其實大藍籌更為稀缺,為什么大市值的大藍籌在今天反而是稀缺的呢?

周良:首先,因為大藍籌幾乎沒有供應的增量。無論是新股發行、定向增發還是大小非的減持,大藍籌幾乎都沒有供應的增量。去年沒有,今年沒有,未來也沒有。今年上半年新上市了244只新股,一只大藍籌也沒有。大藍籌中發生定向增發和大小非減持的也幾乎沒有。

其次,大藍籌不僅沒有供應的增量,連存量也很有限。很多人覺得大藍籌盤子大,存量很大,這是一種誤解。以工商銀行為例,世界最大銀行,1.5萬億元的流通市值,看似不稀缺,但去掉大股東里的“國家隊”、H股和保險公司拿著永遠不動的股票,真正在A股市場自由流通的市值不到3%,即不到500億元,只不過是兩三個中小盤股票的市值而已。這種情況在工農中建四大行中普遍存在。我們統計,四大行真正的A股自由流通市值加在一起也不到1800億元。

我們所看好的所有低估值高分紅的大藍籌,加總的自由A股流通市值也不超過一萬億元。對比目前中小板、創業板6萬億元的流通市值,大藍籌是極其稀缺的。

NBD:您提到2000多只偏股型公募基金對于您所持有的8只大藍籌6月底的配置市值比例僅為3.7%,而這8只大藍籌占了滬深300指數權重的11%,屬于嚴重低配,但其實這種對大藍籌的低配長期存在于這個市場中,您覺得這個比例在這輪行情中最終有可能縮小到什么水平?

周良:好的賺錢機會往往出現在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地方。每輪行情都是始于嚴重低配,終于嚴重超配的。在大藍籌行情的高潮期,我覺得基金配置這8只大藍籌的比例會高于11%。

2010年大多數人忽視了中小創,中小創隨后走出了6年的大行情。2010年至2015年,偏股型基金對中小創的配置比例不斷提高,從初期的低配到后期的嚴重超配,2015年6月見大頂前,公募基金持有中小創的市值甚至超過了持有的主板市值,這時中小創的這輪行情才結束。

價值股與成長股的強弱周期往往5至10年變化一次。歐美市場如此,中國市場也如此。始于低配,終于超配。大藍籌在被市場邊緣化了6、7年后,目前還處于被嚴重低配的行情初期階段。

大藍籌的賺錢效應會不斷吸引各路資金流入,推高估值。資金都是逐利的。當中小創走弱不容易賺錢,而大藍籌走強能賺錢的時候,資金自然會流入,配置比例自然會提高。這會推動大藍籌繼續走高,又刺激更多資金買入大藍籌。這就是證券市場的“賺錢效應”。

2010年至2015年中小創的強勢周期中,“賺錢效應”推動創業板市盈率達到100倍的世界紀錄,“賺錢效應”也會推動大藍籌走到估值泡沫化的一天。但這至少還需要3-5年的時間。因為市場上大多數人的思路還沒有轉變過來,大多數人還被套牢在中小創里,難以自拔。這種轉變是需要長達數年的時間的。3-5年甚至更長時間以后,等到大多數人都堅信買大藍籌就能賺錢的時候,等到基金嚴重超配大藍籌的時候,才會迎來這輪大藍籌強勢周期的最高潮,也是尾聲。

當然每一波長周期的行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震蕩反復是股市的基本特征。這輪大藍籌行情也是如此,在某些季度還會被中小創反超,甚至在某些年份還會出現虧損,但短期的波動不會改變長期的趨勢。

NBD:您如果是持續看好大藍籌,是不是意味著大盤指數仍會繼續向上突破?或者說如果指數要想往上突破,您覺得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周良:我們看好少數的大藍籌,但并不看好大盤指數。現在還是熊市的中后期。熊市的結束還遙遙無期,沒有兩三年時間,走不完。市場最嚴峻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大藍籌在漲,但絕大多數股票要跌。一九分化會演變為一和九十九分化。在這種情況下,大盤很難向上突破。大部分指數都是弱勢震蕩的走勢,但指數也在分化,創業板指數最弱,上證50最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黃小聰每經編輯吳永久 “今年的行情讓人很難受。” 只要重倉了小票,不管是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經常聽到他們說這樣一句話。 之所以他們會這么認為,其實分別看看上證50和創業板指數近3個月來的表現就都知道了。 對于許多投資者來說,顯然一下子要適應這樣的行情轉換很難,在他們的腦海中,大票行情往往都是無法長時間持續,而小票才是誕生金子的地方。 如今,隨著上證50指數從今年5月以來不聲不響地上漲了15%,擺在投資者面前的又是一道難題,那就是大票行情還會持續嗎?如果持續的話,還將持續多久?創業板的底部又在哪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在一年半前采訪了一位私募牛人——少數派投資總經理周良,其不僅成功躲過了2015年至2016年的三次大跌,而且最近記者還發現,這位牛人管理的所有產品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超過30%,部分產品自2015年5月成立以來竟然收益將近100%。 那么,在他看來,對于上述提到的目前投資者的最大困惑,他又有著怎樣的干貨分享呢?由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少數派投資總經理周良進行了一番專訪,希望對大家的投資有所幫助。 談大盤藍籌 NBD:關注到您6月份寫給投資人的一封信中提及,在一年之前就已經買入四大行、保險、制造業大盤龍頭,想請問當時買入這些個股的邏輯的是什么? 周良:我們研究了2016年以來股票供應與資金需求之間的關系,發現雖然供求關系很嚴峻,但結構性的差異極其明顯。股票增量都在中小盤,而增量資金需求卻在大藍籌。這種大多數人忽視的結構性差異,就是投資機會所在。中小創不再稀缺,而大藍籌變得稀缺了。 2016年新股發行、定向增發、大小非減持形成的股票供應增量有近3萬億元,但幾乎全部集中在中小盤的股票上面。我們做過統計,2016年IPO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27億元,增發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81億元,重要股東減持公司的平均市值是249億元,都是一兩百億元市值的中小盤股票。而增量資金以低風險偏好的機構資金居多,集中在保險、社保、外資等低風險偏好的資金上。我們同樣統計了2016年獲得重要股東增持的公司,發現平均市值達到1060億元。股票增量都是一兩百億元的中小盤,而增量資金在買的是上千億市值的大藍籌。 這種新增股票供應與新增資金需求之間明顯的結構差異,就是投資機會所在,就是市場出現“一九”分化的根本原因。 在市場整體風險偏好降低,成長股估值高企,而大藍籌估值便宜的背景下,未來幾年局部的盈利機會要到大藍籌中去尋找。由于2010年以來市場整體對于成長股和中小盤股票的偏好,大藍籌被邊緣化了6、7年。但市場風格是會發生變化的。去年以來市場風格向大藍籌切換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明顯了。方向選擇會決定未來幾年盈利的大頭,而大藍籌會變得越來越稀缺。 NBD:您提到大藍籌的這輪強勢周期可能會持續三年到五年,目前只是剛剛開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判斷? 周良:除了上面提到的股票供求的結構性差異以外,還包括投資者行為模式、估值、市場情緒和大藍籌的稀缺性等關鍵因素。 大藍籌還處于被嚴重低配的行情初期階段。很多大藍籌不僅沒有被集中抱團,反而是被大多數基金嚴重低配。我們統計了我們所看好低估值、高分紅、高確定性的8只大藍籌,涵蓋了大銀行、保險、制造業的大型龍頭,其占滬深300指數權重的11%。而管理規模1.8萬億元的2000多只主動管理偏股型公募基金,今年一季報中配置這8只大藍籌的市值比例僅為1.5%。二季報中配置比例是2.5%。由于季報只公布前十大持股,根據我們的研究模型測算,6月底基金全部持有這8只大藍籌的比例是3.7%。基金半年報馬上就要公布了,大家可以看看我們的模型測算得是否準確。3.7%對比11%,這不是集中抱團,這是嚴重的低配。 NBD:關注到您提及,其實大藍籌更為稀缺,為什么大市值的大藍籌在今天反而是稀缺的呢? 周良:首先,因為大藍籌幾乎沒有供應的增量。無論是新股發行、定向增發還是大小非的減持,大藍籌幾乎都沒有供應的增量。去年沒有,今年沒有,未來也沒有。今年上半年新上市了244只新股,一只大藍籌也沒有。大藍籌中發生定向增發和大小非減持的也幾乎沒有。 其次,大藍籌不僅沒有供應的增量,連存量也很有限。很多人覺得大藍籌盤子大,存量很大,這是一種誤解。以工商銀行為例,世界最大銀行,1.5萬億元的流通市值,看似不稀缺,但去掉大股東里的“國家隊”、H股和保險公司拿著永遠不動的股票,真正在A股市場自由流通的市值不到3%,即不到500億元,只不過是兩三個中小盤股票的市值而已。這種情況在工農中建四大行中普遍存在。我們統計,四大行真正的A股自由流通市值加在一起也不到1800億元。 我們所看好的所有低估值高分紅的大藍籌,加總的自由A股流通市值也不超過一萬億元。對比目前中小板、創業板6萬億元的流通市值,大藍籌是極其稀缺的。 NBD:您提到2000多只偏股型公募基金對于您所持有的8只大藍籌6月底的配置市值比例僅為3.7%,而這8只大藍籌占了滬深300指數權重的11%,屬于嚴重低配,但其實這種對大藍籌的低配長期存在于這個市場中,您覺得這個比例在這輪行情中最終有可能縮小到什么水平? 周良:好的賺錢機會往往出現在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地方。每輪行情都是始于嚴重低配,終于嚴重超配的。在大藍籌行情的高潮期,我覺得基金配置這8只大藍籌的比例會高于11%。 2010年大多數人忽視了中小創,中小創隨后走出了6年的大行情。2010年至2015年,偏股型基金對中小創的配置比例不斷提高,從初期的低配到后期的嚴重超配,2015年6月見大頂前,公募基金持有中小創的市值甚至超過了持有的主板市值,這時中小創的這輪行情才結束。 價值股與成長股的強弱周期往往5至10年變化一次。歐美市場如此,中國市場也如此。始于低配,終于超配。大藍籌在被市場邊緣化了6、7年后,目前還處于被嚴重低配的行情初期階段。 大藍籌的賺錢效應會不斷吸引各路資金流入,推高估值。資金都是逐利的。當中小創走弱不容易賺錢,而大藍籌走強能賺錢的時候,資金自然會流入,配置比例自然會提高。這會推動大藍籌繼續走高,又刺激更多資金買入大藍籌。這就是證券市場的“賺錢效應”。 2010年至2015年中小創的強勢周期中,“賺錢效應”推動創業板市盈率達到100倍的世界紀錄,“賺錢效應”也會推動大藍籌走到估值泡沫化的一天。但這至少還需要3-5年的時間。因為市場上大多數人的思路還沒有轉變過來,大多數人還被套牢在中小創里,難以自拔。這種轉變是需要長達數年的時間的。3-5年甚至更長時間以后,等到大多數人都堅信買大藍籌就能賺錢的時候,等到基金嚴重超配大藍籌的時候,才會迎來這輪大藍籌強勢周期的最高潮,也是尾聲。 當然每一波長周期的行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震蕩反復是股市的基本特征。這輪大藍籌行情也是如此,在某些季度還會被中小創反超,甚至在某些年份還會出現虧損,但短期的波動不會改變長期的趨勢。 NBD:您如果是持續看好大藍籌,是不是意味著大盤指數仍會繼續向上突破?或者說如果指數要想往上突破,您覺得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周良:我們看好少數的大藍籌,但并不看好大盤指數。現在還是熊市的中后期。熊市的結束還遙遙無期,沒有兩三年時間,走不完。市場最嚴峻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大藍籌在漲,但絕大多數股票要跌。一九分化會演變為一和九十九分化。在這種情況下,大盤很難向上突破。大部分指數都是弱勢震蕩的走勢,但指數也在分化,創業板指數最弱,上證50最強。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婷婷色综合AⅤ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亚洲国语中文字幕理论片 |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 精品国产高清在线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