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27 23:40:1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宋思艱
7月26日,聚美優品宣布公司聯合創始人、產品副總裁戴雨森因個人原因辭職,辭職決定即日生效。隨后,戴雨森也發文確認,表示已于近期加入真格基金,擔任合伙人。
關于戴雨森辭職的消息,此前曾有過多次傳聞。工商信息顯示,4月24日,聚美優品的法人已由戴雨森變更為陳歐,戴雨森的聚美執行董事、經理職位也由陳歐接替。
過去幾年,聚美優品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定位和盈利點,在其跨境電商轉型不利之后,股價長期低迷的聚美選擇了私有化,隨后聚美再度陷入輿論風暴之中。而為了重振聚美,開啟了“時尚娛樂電商”的新模式,今年上半年又宣布了更新的領域:智能家居和共享充電寶。
“聚美在電商領域越來越邊緣化,而陳歐本人似乎更傾向于資本熱的方向,這或許是其創始團隊元老相繼離開的原因。”互聯網評論人士王利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陳歐的心可能已經不在電商上了,但他投資的街電最近遭共享充電寶專利圍剿,聚美多元化之路并不明朗。
三大創始人已離開兩位
關于戴雨森辭職的消息,此前曾有過多次傳聞。工商信息顯示,4月24日,聚美優品的法人已由戴雨森變更為陳歐,戴雨森的聚美執行董事、經理職位也由陳歐接替。
網上一直流傳著關于聚美優品高管內部矛盾的傳聞,矛盾來自于彼此對企業的認知,在以戴雨森為代表的高管團隊眼里,聚美優品是一家電商企業,企業的核心在商務的本質,產業上下游的運營與控制;而在陳歐眼里,聚美優品更依賴其個人的影響力,微博運營更重要。
僅僅是這些分歧,還不足以讓曾經一起創業的兄弟劍拔弩張。過去短短兩年時間里,在跨境電商業務上所經歷的的希望和挫折,讓聚美優品高層倍感焦慮,公司的未來、股價的低迷、切身利益的糾葛,令不斷積壓的矛盾一觸即發。
今年五月,陳歐與王思聰的共享充電寶之爭再次把聚美優品帶進輿論焦點,從上市時總市值高達57.8億美元,到如今的3.03億美元,不到當時的5.3%。這些年聚美在業務的多方探索,也擋不住外界的質疑聲迭起。
據不完全統計,那些曾經和陳歐一起走過的兄弟們也已先后離開,這份長長的名單包括聯合創始人劉輝、聯席CFO高孟、鄭云生,以及剛剛離職的聯合創始人戴雨森。至此,聚美三大創始人,只剩下陳歐,而陳歐與初創團隊、公司管理層的關系也引發外界頗多揣測。
從風光上市到低價私有化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聚美,也許是從“天堂”跌落到“地板”上。三年前,陳歐帶領聚美優品在海外上市,一時風光無兩。彼時,這家創立僅四年的公司,已連續盈利7個季度,總共融資僅1300萬美元,而CEO年僅31歲,華爾街投資人無不驚嘆。
在經歷了最初的風光之后,2014年第三季度,聚美優品的GMV、毛利率、凈利率等都出現了嚴重的下滑,這使得其在上市不久后就遭到了質疑。然而,聚美優品隨后的“銷售假貨風波”成為其發展史上致命的轉折點。
雖然聚美對外表示,此前假貨風波涉及的是第三方手表業務,非核心化妝品業務,現已砍掉了第三方平臺業務。但因為上述模式的轉變,投資機構認為其行為對聚美現有的盈利模式存在巨大風險,并未如其所承諾的那樣擴大在第三方平臺市場的份額。聚美遭到了美國投資者的集體訴訟,這導致聚美優品股票價格下滑并使投資者利益受損。
在資本市場上,沒有故事是不行的,所以,當時缺少故事的聚美優品,股價開始不斷下跌。此時,跨境電商開始火熱起來,最終聚美在2014年6月轉型跨境業務。但好景不長,受政策限制的跨境業務也出現發展疲軟。
2015年12月,聚美優品股票開始暴跌,不到兩個月股價跌幅接近90%。2016年2月,陳歐決定私有化聚美優品,以7美元一股的價格提出私有化方案,投資界一片嘩然,要知道,聚美優品的發行價為22美元,而7美元連三分之一都不到。隨著私有化受阻、中小股東強烈不滿、高管紛紛離職。
跨界聚美再添新煩惱
聚美大廈轟塌,陳歐則能甘心?于是,他開始在其他領域尋求機會。2016年1月,陳歐宣布進軍影視文化業,成立聚美影視,計劃打造“中國影響力最大的顏值經濟公司”。2016年4月,陳歐宣布切入智能家居領域,推出“REEMAKES睿質”空氣凈化器,但銷量不如人意。
今年5月,陳歐進軍共享經濟領域。雖然王思聰不看好陳歐投資共享充電寶,但是,陳歐還是義無返顧地投資了“街電”。不過,新出路也非一帆風順,如今,伴隨共享充電寶行業的專利大戰開打,陳歐投資的“街電”已經開始成為被圍剿的對象之一。
因涉嫌專利侵權,共享充電寶企業深圳來電科技有限公司將湖南海翼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訴至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索賠600萬元。
深陷專利侵權的“街電”是否會被淘汰出局暫不得而知,但沒有創始團隊的支持,完全偏離電商業務的聚美如何重振成為陳歐當下的待解命題。“從京東收購唯品會的傳聞,起碼能看出這個行業的困境,”王利陽認為,隨著天貓和京東的美妝業務趨好,正擠壓著同類垂直電商平臺的生存空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