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08 22:38:16
記者 吳若凡
2017年全國TOP5房企競爭已進入3000億元時代,對于一梯隊的大型房企而言,繼續快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答案已不是資金,而是創新力。
“企業要創造市場,離不開科技跟進與創新”。曾多次向媒體作出如是描述的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近年便加快了聯姻高校獲取創新的步伐。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2017年上半年綠地集團已先后與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和復旦大學這三所上海頂級高校簽訂了戰略協議,發展合作平臺。
綠地集團并非個案,當前包括碧桂園、恒大、萬科、華夏幸福和金科等在內的諸多排名居前的房企,均“涉足”高校,但各家企業與高校牽手的“姿勢”,走的路數以及合作程度均有差異,房企聯姻高校呈現“進軍教育”、“合建公司”和“人才戰略”三大主流模式。
當“校企聯合”成風,這種模式對學校和企業到底有什么利好,好處多大,是否隱藏風險?這一系列問題也困擾著整個行業。
●爭搶名校謀聯姻
6月2日,綠地集團與復旦大學宣布共同發起設立校企合作科技創新平臺——綠地光華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地光華)。早在今年5月18日,綠地集團旗下中國綠地博大綠澤集團剛與同濟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成立共有平臺——中國綠地博大綠澤-同濟聯合科技創新中心。更早前的今年3月,綠地集團與上海交大簽訂協議,共建科研產業園區。半年三次達成校企聯盟,綠地集團已樹立了明確的“合營平臺、合資企業”的模式。
就具體操作而言,以綠地集團與復旦大學的合作為例。據綠地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雙方聯合成立的綠地光華將引入混合所有制體制,綠地集團與復旦大學授權的出資單位分別持有65%和35%的股份。在此次合作中,綠地集團因為有全國布局的優勢,將投資、建設與運營科技園區,形態由創業點、創業區到創業城不等,涉及面較廣,園區的創建主要為吸引復旦大學等高校創新創業項目的入駐。復旦大學側重園區的內容建設與項目引進,即嫁接科研項目,進入園區進行轉化,具體涉及復旦大學的科技金融、健康醫療、科技創投和文化產業等優勢學科方向,主要通過教師科技成果轉化、復旦校友創業及產學研合作,豐富園區內容。
實際上,房企中并非綠地集團一家,華夏幸福也與清華大學合作建設XIN產業技術聯合研究中心、與吉林大學就智能網聯汽車項目簽約;旭輝集團與清華大學共同成立可持續住區聯合研究中心;此外萬科也與同濟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等高校分別就工程、干細胞移植治療研究等項目達成合作;碧桂園則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眾多高校達成合作,在產城融合、科技小鎮和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資源互通。
目前,不少房企希望獲取更強的創新力以促進企業升級發展,因而聯合高校建設科創平臺。研究此類模式可以看出,合作公司主要承擔平臺作用。一方面是投資發展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具備核心技術的創新型高科技企業群;另一方面,依托企業群融合創新鏈、產業鏈和資本鏈,打通孵化、投資、建設、經營和管理等功能,形成有品質的創新創業平臺后,則可以開始更大范圍的對外服務與輸出,實現效益。
與此同時,從歷年的房地產校企合作來看,人才培養這一傳統模式依然不容忽視,無論龍湖的士官生計劃,還是恒大曾與清華合作建立實習訓練基地,目前大型房企就人才培養與輸出方面幾乎都已與各大高校達成合作。
為何會如此?易居首席執行官丁祖昱言簡意賅地指出,今天做房地產,實際靠的就是人。所以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和所有人、學校共同聯手,形成產學研用。
●能否破解雙方“尷尬”
房企與大學的合作已成為潮流,但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校企合作橫縱的快速擴大?
“最根本的,房企和高校,一個出錢出地、一個出研究成果出人才,企業和學校相互協同,在雙方拿手的領域里各展所長,有合作的前提。”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表示。另外,還應該注意的是,近年雙方的需求都在劇烈增長。
就高校而言,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15年中國專利調查數據報告》顯示,中國發明專利的轉化率較低。其中企業和個人的轉化率達5.0%以上,而高校僅有1.5%左右。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正是其一大短板。
著名經濟學家劉洪玉也直言,房地產專業非常尷尬,學生尷尬,老師尷尬,怎么確定市場定位、界定專業,怎么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出發,還有很多要探索的問題。
對于房企而言,在高水平的競爭背景下,創新是拓寬發展空間、找到新的市場風口的重要途徑。以綠地集團為例,其董事長張玉良此前就透露,與高校戰略合作推動產學研融合及科研項目落地,實際上是綠地提高實體產業競爭力的舉措。
上述人士也直言,跟高校合作,對于企業特別是房地產企業來說,好處多多,除了借助智能科研提升業務水平,此類合作在拿地、融資等層面也更容易得到認可。例如上海近年就提出建設創新之城,鼓勵企業與高校的科創資源對接,因而此類合作也更能得到政府多方面的支持。
但需要注意的是,拿地開發與建設,只是短期利益,而科研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高校與企業對研究的投入需要做好“打持久仗”的準備。
“校企合作促成房地產行業的創新是好事,但需要把握風險,不要變成新的炒作概念。”上述業內人士直言。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