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23 10:08:45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許小年提到,供給側改革不是新瓶裝舊酒,也不是一句宣傳口號,是增長模式改變,是創新經濟的新階段。
每經編輯|岳琦 張虹蕾 李少婷
許小年 岳琦攝
每經記者 岳琦 張虹蕾 李少婷 每經編輯 姚治宇
2017中國綠公司年會于4月22日~24日在鄭州舉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在4月23日的早餐會以“供給側效率的制度保障”為題進行分享。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許小年提到,供給側改革不是新瓶裝舊酒,也不是一句宣傳口號,是增長模式改變,是創新經濟的新階段。
供給側改革要以提高企業效率為中心
許小年在現場感嘆稱,供給側不需要什么政策,特別是不需要什么工業政策、產業政策。談到去年關于產業政策的“林張辯論”,許小年堅定的支持張維迎教授的觀點,稱市場經濟不需要產業政策,但是供給側效率的提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沒有這些制度保障,企業進行創新就非常困難,而企業如果不進行創新,中國的經濟就無法走出L型。
按照許小年的理解,供給側改革不是創造所謂虛假需求。他分析稱,今后改革的動力,是供給側的改革措施,而提高供給側改革就是提高企業的效率,而不是去創造虛假需求,這樣才能提升員工收入,才能產生消費需求,只有企業提升效率,才能有投資需求。
在許小年看來,所謂的供給側改革就是要以提高企業的效率為中心。
具體而言,即企業的產品能夠給市場給客戶帶來更高的性價比,“就是企業要向市場提供前所未有的產品,前所未有的技術,前所未有的服務,”需求根本不是問題。產能過剩是指那些沒有競爭力的產品產能過剩,而對于創新的產品、創新的技術和創新的服務,永遠沒有需求不足的問題。
實體經濟缺乏投資機會造成“脫實向虛”
值得注意的是,在供給側改革當下,業界也出現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爭論。
對于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利潤不及賣房子這一問題,許小年在中國綠公司年會上分析認為,資本是逐利的,“脫實向虛”是因為實體經濟缺乏投資賺錢機會。許小年認為傳統行業創新機遇遠遠多于科技行業。許小年認為,實體經濟投資機會是有的,但受到政策限制以及企業家眼界的限制,很多人并沒有發現掘金點。
而談到目前很多公司的跨界行為,許小年吐槽稱“是以己之短擊人之長”,許小年認為很多人混淆了轉型和轉行,盲目跨界很不明智。他借助田忌賽馬的故事,建議企業不要在效益不好的時候去轉行,而恰恰相反,只有自己了解行業才能做到在行業上成功。“轉型不是轉行,我不贊成”。
談及未來,許小年還“診斷”供給側改革,給供給側改革的開了幾個藥方。
他認為首要任務是加強對私有產權的保護,良好的產權保護有助于企業建立對未來的穩定預期,鼓勵它們進行長期的研發投資,持續地創新產品和技術,產權保護的意義還在于減少和杜絕山寨盜版產品和假貨,提高創新的回報。
第二要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適當縮小國有企業,為民營企業創造更穩定的環境。許小年認為,對于創新而言,動力和壓力缺一不可,但現行體制下國企缺乏動力和壓力。具體而言,國有企業的高管和員工無法分享創新的收益,因此他在創新方面是缺乏動力的。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也不承擔市場競爭下的倒閉壓力,所以他的創新也是壓力不足。因此創新的主體只能是民營企業,為了鼓勵民營企業創新,要創造一個平等的競爭環境。
第三,適當減少管制是創新的關鍵。他表示,中國最具創新能力的城市是深圳,那是因為深圳市政府管得好,政府少管、市場自由是創新的關鍵。
此外,許小年呼吁全面減稅,要幫助企業渡過經濟難關,就要將更多資源從政府配置轉向市場資源配置,只有企業市場配置,才能產生創新。許小年認為要在保護產權、創造平等競爭環境、放松管制、減輕企業負擔等方面作出制度調整。供給側改革“不是新瓶裝舊酒,也不是依據宣傳口號,是增長模式改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