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25 19:35:50
以色列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強國,技術研發是其發展重點,對于正在轉型升級中的中國來說,這正是雙方加強交流合作的契合點。
每經編輯|余蕊均 楊棄非
每經記者 楊棄非 余蕊均 每經編輯 官遠星
1992年的1月24日,中國和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5年來,兩國關系發展順利,民間和商業渠道的交流活動尤為活躍。近年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的交匯中,通過創新來驅動發展不僅成為各界共識,也催生了新的投資熱土,大量中國資本涌入這個“創業的國度”。
昨日(1月24日),時值中以建交25周年之際,《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以色列駐成都總領事館總領事藍天銘,就中國、四川、成都與以色列的合作方向給出了他的思考與建議。
藍天銘
技術研發成為中以合作契合點
800萬人口的國家、4000家以上的高科技企業,這樣具有“沖突性”的數字證明了以色列的科技創新實力,也吸引了資本的目光。公開報道顯示,2016年,有超過800批中國代表團造訪以色列。但同時,也有報道指出,鑒于高新技術存在一定的投資壁壘,這些代表團中真正完成投資合作的只是少數,大多屬于“走馬觀花”。
對于這一現象,藍天銘以其親身經歷表達了不同的理解。“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秉承開放的態度,向更多的人們介紹以色列,邀請大家訪問以色列,從中發掘更多的機會。”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大家對以色列的了解越來越深,合作對象已經明顯增多。”
藍天銘表示,推動兩國代表團的互訪,正是推動投資落地的重要步驟。在他看來,代表團的出訪可能只能帶來幾個項目的落地,但是這樣的活動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新的思路,并擴大下一次出訪的規模。“基數越大,可能達成的合作協議也就越多,長遠來看,這將促進投資的不斷增長。”
藍天銘指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投資以色列。例如在2011年,中國化工集團以24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農化企業MA Industries60%股權, 2016年中化又將剩余的40%股權收購。2014年,中國光明食品集團以25億美元收購以色列最大食品公司Tnuva 56%的股權。中國對以色列的直接投資不斷增長。
根據以色列駐成都總領事館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投資以色列基金和初創公司的總額達到5億美元,與2012年相比增長了300%。同時,這一數字在2016年已增至6億美元。
對于未來的中以合作,藍天銘充滿期待,他表示,以色列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強國,技術研發是其發展重點,對于正在轉型升級中的中國來說,這正是雙方加強交流合作的契合點。
探索以色列教育理念落地成都
事實上,引進包括以色列企業在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全國多地振興實體經濟、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抓手。
記者注意到,2016年6月,四川與以色列經濟部簽署了研究開發和科技創新合作協議,明確雙方將通過在技術和產業研究開發方面的合作,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彼此產業競爭力,進而發展和加強在經濟商業領域的合作。
這份協議將在四川與以色列的創新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江蘇在2008年與以色列簽訂類似的產業研發合作協議后,8年間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參照這一‘江蘇模式’的發展現狀,四川、成都與以色列的合作前景也清晰可見。”他表示。
在如何吸引更多的以色列企業落地成都乃至四川發展的問題上,藍天銘指出,政策優惠至關重要,尤其是對尚處于初創期的公司。他介紹說,以色列創業的成功離不開以色列政府在資金上的支持,這些創業公司不僅有獲得以色列政府貸款的便利,如果創業失敗,貸款無需返還,如果成功了,再連本帶息、以很低的利息把政府的貸款還回來,這時候政府又可以用這些錢去扶持新的企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的創新實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教育理念,“從小開始,我們就注重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鼓勵他們‘跳出盒子’,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藍天銘透露,目前以色列駐成都總領事館已經在探索將以色列的教育理念引入成都。
“我們也在推進以色列與成都的高校進行合作。以色列的魏茨曼研究所就與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聯合設立了科研項目,通過校際共同完成科研項目從研發到最終落地的全過程,實現經驗交流。魏茲曼旗下的技術轉移公司Yeda也在去年拜訪成都,分享以色列在科研成果產業化的經驗。同時,四川大學和特拉維夫大學也簽訂了合作協議,在未來會互派師生,聯合研究,加強往來。”
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與中國相比,以色列國土面積很小,資源更為集中,這也是以色列在創新領域迅速發展的優勢。在中國,這種資源聚合相對來說更為困難,所以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