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29 16:36:15
2016年6月底,證監會啟動了IPO欺詐發行及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執法行動,旨在全面凈化新股發行市場。2016年滬深交易所“重拳出擊”,不斷加強監管力度。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僅上交所在2016年便實施監管措施442次,而深交所則實施監管措施380次。因頻頻舉牌而被市場關注的險資,同樣被監管機構所關注,短線操作、野蠻入主等情形被嚴厲禁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敬堯
每經記者 楊敬堯 每經編輯 張海妮
2016年6月底,證監會啟動了IPO欺詐發行及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執法行動,旨在全面凈化新股發行市場。
2016年滬深交易所“重拳出擊”,不斷加強監管力度。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僅上交所在2016年便實施監管措施442次,而深交所則實施監管措施380次。
因頻頻舉牌而被市場關注的險資,同樣被監管機構所關注,短線操作、野蠻入主等情形被嚴厲禁止。
隨著監管大棒打向短線“投機客”,2017年A股是否會回歸價值投資?就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采訪了長城證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師汪毅。
NBD:2016年的多方位監管對市場產生了哪些影響?這些影響是否已經全部發酵?
汪毅:2016年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頻繁出臺監管政策,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主要的方向是去杠桿、去通道、業務規范、提升透明度及防控風險。
監管政策從嚴且密集出臺的時候會引起市場風險偏好下降。比方說2016年7、8月,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都對其管轄范圍內的資產和機構的加杠桿現象進行了規范,發布了一系列的監管政策,這些政策對P2P、銀行萬能險、銀行理財等進行了規范,使得市場風險偏好降低,同時偏好確定性較高的藍籌股。再如險資舉牌監管加強,保監會表示將從嚴從重監管險資運用,并且表示會出相關政策來進行約束,之前藍籌的行情有經濟好于預期及盈利好轉的因素在里面,但是險資入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當監管層對險資舉牌監管加強以后,就會造成較大負面影響,引起市場下跌。
我們認為監管的影響在2017年還將繼續發酵,因為政策監管的許多目標還沒有實現,去杠桿、防控金融風險依然是2017年經濟工作的重點部分。
NBD:2017年的監管趨勢將會是怎樣的?監管的主要方向有哪些?
汪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金融監管的措辭,由2015年底的“抓緊研究提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案”,定調為2016年底的“深入研究并積極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這意味著2016年監管嚴格,2017年會更加嚴格。至少2017年上半年,在風頭上,金融監管肯定會趨嚴;下半年隨著監管措施的逐步到位,監管的力度視具體經濟和市場情況而定,可能監管過于嚴厲才會做出修正。總體來說前面比較嚴,規范期過后,可以期待監管的力度趨于合理,讓市場健康發展。
至于監管的方向,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以及一些打擦邊球、本質上也為金融領域的,比如變相高利貸等。除現在正逐步鋪開的保險監管外,與以往不同的是,2017年銀行可能也會加強監管。銀行之前的監管相對于證券、期貨、保險來說比較弱,但其實證券、期貨、保險很多時候出問題也是由于對銀行的監管沒有到位所誘發的。銀監會、證監會之前可能是各自管各自的、各自堵各自的,而2017年預計整個金融領域的監管將會全方位配合,全線加強。
要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同時用市場、法治的辦法做好其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去產能工作。也就是說,如果中央嚴控刺激產能擴張的商品價格漲幅,再加上中央去杠桿的決心,2017年對商品的監管預計會加強。而從劉士余主席關于期貨監管的演講來看,期貨市場“今后會好消息不斷”的措辭也折射出2017年對期貨市場監管的關注。此外,對股票市場的監管會繼續完善,對債券的監管已經在路上,不是大類的、實體相關的虛擬金融也會是監管重點。
NBD:隨著監管趨嚴,是否會產生大藍籌行情?
汪毅:我們認為,大藍籌行情還是可以期待的,但這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除監管外,2017年還有個關鍵詞是“防泡沫”,所以大藍籌行情是否會出現需要結合這兩者來看。
如果單純看監管這一關鍵詞,那2017年資本市場的情形就會像打地鼠一樣,從各個地方被擠出來的資金,在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會傾向于價值投資。高風險、高泡沫的資產將不受青睞。從各個方向涌入的資金,將使低估值、穩健的藍籌股股價水漲船高,但加上防泡沫這一關鍵詞一起考慮的話,則不支持各類資產有比較大幅度偏離基本面的上漲行情,所以股價的上漲,仍然是有“天花板”的。
在合理情況下,我們稍微降低收益率預期,藍籌行情這種市場結構性行情是存在的。合理可持續的預期是,并不要求藍籌股有非常大的表現,或者股價暴漲,以至于偏離基本面,而是期待真正優質成長的穩健藍籌有合理的上漲行情出現。藍籌股本身比較穩健,監管加強對它們影響不大,而且真正的藍籌股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承受住風險洗禮和各類監管加強的考驗,從而吸引資金關注。所以綜合來看,大藍籌行情還是可以期待的,但不應有過高的收益預期。
另一方面,監管加強也會抑制炒作、逐步降杠桿,從而誘導資金脫虛入實,從另一個角度為藍籌股上漲提供支撐。央行2016年12月19日提出2017年一季度對金融機構的宏觀審慎評估(MPA),將正式把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范圍,以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本來2016年銀行的資產可能很多在2017年轉表外來做,但監管已經具備前瞻性,提前堵住了這些資產的去路。也就是說央行想把錢做實,去除這個通過加杠桿途徑以獲取高收益的方式。這其實是一舉兩得的:一方面是逐步去杠桿,另一方面使得金融收益率降低,使資金脫虛入實,投資實體企業,對于傳統經濟企穩也是有好處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