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10 01:26:25
面臨6000萬噸鋼鐵、6000萬噸水泥,4000萬噸煤以及3000萬箱玻璃“去產能”目標的河北,同樣面臨職工安置、經濟基本面是否被影響等“煩惱”。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雯
◎每經記者 張雯
面臨6000萬噸鋼鐵、6000萬噸水泥,4000萬噸煤以及3000萬箱玻璃“去產能”目標的河北,同樣面臨職工安置、經濟基本面是否被影響等“煩惱”。
3月9日,在河北省人大代表團駐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河北省國資委主任王昌,聽聽他說河北是如何解除這些煩惱的。
去產能要有序推進
NBD:您怎么理解“去產能”?
王昌:“去產能”是我們結構性調整的重點,“三去一降一補”,不管哪個,都是一個目的,就是用最低的資源要素投入最低的排放,做出高品質的、高附加值的市場需要的產品。
在我看來,去產能主要目的就是一些不好的企業占有了大量資源,讓它把這個資源騰出來,用于保留高效企業,或者說保留產能,是高效產能的進一步升級。
NBD:怎么“去產能”?
王昌:我們鼓勵通過兼并重組來去產能,我們盡量不采取破產清算。我們鼓勵業務相近、兼并后可以1+1大于2的企業來兼并重組。比如說,盡管這個企業可能在某些方面不行,但是兼并過來之后是有優勢的,比如區域的布局,接近市場、原材料地,或者這個企業本身有核心技術,可以互補,操作過程中要一事一策。
NBD:“去產能”必然涉及職工安置,河北怎么辦?
王昌:轉崗是必然的、我們要通過培訓、再就業,要綜合施策,但是這里有一條,我們在去產能的過程當中,企業職工的安置方案,如果是不到位的話,那么就先不能動。去產能要有序推進,不能一哄而上,所以整個職工安置的方案出來后,還是先通過企業職代會的討論,大家能接受,會覺得有出路了,一部分職工就自動轉崗了,還有一部分通過培訓轉崗。還有一部分通過兼并重組來去產能,所以兼并重組還是有實體依托,安置這部分職工。
要少看數字,弱化GDP
NBD:怎么對比這一次“去產能”與上一次國企改革?
王昌:上一次和這一次不一樣,環境發生了變化,上一次改革是為了要效率,經濟處于短缺階段,而且那時候國企是占比大。
而現在是民營經濟發展很快,河北省民營經濟已經占到三分之二,所以國有經濟主導的情況下,那一次的改革是要效率,你生產效率低下、人員多,當時有一部分分流,這一次去產能不止是針對國有企業,還有民企,我們的產能不是落后產能,而是富余產能,可能某個區域整個行業低端產能過剩了要降下來,區域里,比如河北這個區域環境承載力不夠,支撐不了這么多產能。
這一次是綜合性的改革,是對于整個行業的轉型和升級。
NBD:2016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很快要出來了,“去產能”任務艱巨的河北,您判斷經濟將遭受哪些影響?
王昌:對經濟影響長期來看是正面的,短期內對當期經濟增長有影響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不“去產能”、不調整的話,經濟就不能持續發展。
這幾年,河北“去產能”的過程對經濟增長是有影響的,2015年影響了大概0.8%,2014年是約1.7個百分點。總體來說,我們的結構在好轉,我們的六大高耗能行業下降了,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占比提升了。2015年,河北省鋼鐵工業投資下降5.7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了7個百分點,調結構你別看下降0.8個百分點,這個是非常可觀的,持續推進,今后慢慢就調過來了。
現在就看發展的質量,你看我們的大氣質量這幾年改善很好,一年比一年好。我們一再講,往質量和效能上轉,你們都應該多關注這方面,別去比這個數字,少看那個數字,弱化GDP。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