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8-22 21:33:47
今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價格處處長宋大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招標不應是一味降價,針對虛高的品種該降就降,但對于廉價的短缺藥就不應該采取降價措施。”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記者 黃宗彥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率先深入報道治療絨癌的救命藥斷貨一事,引發各界關注。隨后央視新聞頻道對此跟蹤報道,將此類瀕臨消失或已然絕跡的廉價救命藥再一次推上輿論風口。
今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價格處處長宋大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招標不應是一味降價,針對虛高的品種該降就降,但對于廉價的短缺藥就不應該采取降價措施。”
價格低、用量少、利潤有限……正是由于這些原因,越來越多的廉價藥淪為了藥企的“棄兒”。盡管6月1日政府放開了大部分藥品價格,但招標內藥品價格仍被嚴格管控,且放開藥價后呼吁降價的聲音也與日劇增,這些都導致廉價藥短期內難以上漲到合理價格。
在宋大才看來,廉價短缺藥的需求不應被忽視,但存在“一生產就多,不生產就沒有”的問題。
他認為,可采取定點生產短缺藥的方式保證藥品供應。但這需要注意兩個因素,“首先定點生產一種藥品的企業不應超過2家,市場對生產量有一定評估,加上有關部門在前期會對此類藥品進行相應的成本調查以及價格監測,保證企業在有利潤的前提下帶動積極性。”宋大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同時,針對此類藥品應確定采購價格,跳過和醫院談判的過程,直接按采購價格進貨。”此外,他還透露目前已有6個品種開展了定點生產,品種還將進一步擴大。
實際上,國務院早于前些年就曾在《建立和規范政府辦基本藥物采購機制的指導意見》以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短缺藥可采取定點生產、招標等方式確保供應。
到了2012年工信部、發改委、原衛生部及原食藥監4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對用量小臨床必需的基本藥物品種實行定點生產試點的實施方案》。
除了給予短缺藥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外,宋大才還于今日在瀘州召開的“2015中國醫藥企業家年會”上對其他藥品下一階段的價改部署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應保證一批藥品和原料藥的生產供應,加強與藥品生產經營者溝通,制定的價格需要被廣大患者所認可。
最后,宋大才認為應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督,對藥品價格重點監測和發布信息。對于競爭不充分的藥品,針對其從生產價格、采購價格到零售價格是否符合市場競爭或者價值規律,有無存在價格虛高的情況進行監督。需要大家共同來維持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價格秩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