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5-18 00:51:2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由于種植戶無視預警大幅度擴種,三七價格陷入暴跌。由于嚴重的供需失衡,這種行情仍將持續兩至三年。
每經編輯 金喆
每經記者 金喆 發自廣州
“少了是寶,多了是草”,即便是被稱作“金不換”的大宗中藥材三七也無法違背這一市場規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由于種植戶無視預警大幅度擴種,三七價格陷入暴跌。由于嚴重的供需失衡,這種行情仍將持續兩至三年。
為了扭轉“金不換”的頹勢,云南文山三七產業協會會長曾立品5月14日特地來到廣州,給清平中藥材市場的60多名三七商戶們打氣,“云南三七仍處在小、亂、散的產業格局,我們希望通過政府、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整合文山的三七種植戶,用標準化的種植和管理方法帶領三七走出低谷。”
今年供求比大約7:1
根據云南文山州生物資源開發和三七產業局統計,三七價格從2010年起一路飆漲,2013年6月均價達到歷史最高點901元/公斤。但隨后開始下滑,目前市場價格一般為130元~150元/公斤。
嚴重供過于求是造成這種暴跌的關鍵原因。“2010年,農戶看到三七行情好就開始大面積種植,文山的三七產量是井噴式的,當供求失衡時價格必然暴跌。”
云南一家三七種植企業董事長對記者表示,三七價格連續四年暴漲使藥企原料采購成本陡增,其中部分索性停產,還有些縮小了采購量。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遍地開花的種植基地。數據顯示,2009年到2014年,云南文山、紅河、昆明、玉溪等地的三七種植面積從8萬多畝增至50萬畝。
今年2月,文山州委書記納潔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4年三七產量約為3萬噸,2015年預估產量約7萬噸,相比1萬噸的年需求量,市場供求嚴重失衡,
也就是說,嚴重滯銷的三七還將持續低迷一段時間,上游種植戶仍將頭頂烏云。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廣東事業部總經理萬子也告訴記者,由于三七價格暴跌,文山當地已有農戶因此破產。
對此,曾立品無奈地表示,他本人和協會多次向“七農”預警風險,但三七的暴利刺激著農民瘋狂擴種,如今的困難局面使大批種植戶遭受經濟損失,“現在行情不好了,有人就以次充好,通過炒紅土、打蠟等造假方法來降低成本。”
協會引導產業升級
其實,三七作為“金不換”,在全國有上千家藥企用其為原料,其中不乏白云山、云南白藥、康美藥業等大型中藥上市企業。
曾立品談到,原來絕大多數三七種植戶是散戶,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和品牌管理,流通到市場的三七良莠不齊。再加上三七存在連作障礙,按照現在的種植形勢,十年后文山將沒有土地可種植三七。
對此,萬子對記者解釋稱,就三七而言,連作障礙意味著一塊生地種過一次三七,三年收成一次,這塊土地在以后好幾年都不能再種三七。
在這樣的局面下,云南省文山州政府和行業協會不得不聯手救市。曾立品告訴記者,廣東地區老百姓長期以來有用三七煲湯、煮藥的習慣,而白云山等中藥企業也落戶于此,對三七的需求量大。于是,協會與三七科技(當地最大的種植企業)的“宣講”首站定在廣州清平中藥材市場。
他介紹,行業協會將從兩方面來引導產業。首先,由三七科技牽頭,與其他種植大戶從種植、加工、科研、制藥到銷售進行產業升級,這部分占到文山三七產量的七成;其次,中小種植戶可以選擇與大企業建立合作制,或者直接投靠三七科技。
“以前由于沒有哪家企業對三七資源有足夠的控制力,上游種植戶缺乏定價權和競爭力,就失去了話語權。”曾立品說,只有具備全產業鏈或者產業聯盟,并從源頭到終端控制產品質量,才能贏得市場。除此以外,行業協會還會聯合當地政府做好每年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宏觀調控。
對于三七的未來,曾立品信心滿滿,“我認為三七在三年后將回歸理性。”他還表示,三七協會前期已與廣州清平市場10%的商戶合作,接下來將到全國其他地區加強與商戶溝通,讓流通市場了解并接受有品牌和標準質量的三七。
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前景難言樂觀,即便龍頭企業出馬,這兩年三七以萬噸來計的市場存量仍沒有消化,下游的壓價將使上游種植戶的經濟損失繼續擴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