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0 00:32:15
◎張茉楠
當前,全球正在開啟“高風險模式”。今年以來,除巴西為抵御通脹逆勢加息之外,土耳其、丹麥、瑞士、印度、埃及、加拿大央行紛紛降低基準利率或實施寬松政策,降息潮已席卷全球24家央行。越來越多的央行重新推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全球貨幣競相寬松、競相貶值的“雙競”策略將引發更大風險。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雖已過去6年多,但全球經濟復蘇步伐依然低于預期,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后續影響。特別是需求端的長期不振導致經濟增長萎靡,特別是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通縮風險進一步加劇。全球許多國家均不同程度遭遇整體通脹率和核心通脹率的“雙下降”。
根據IMF數據,1990年~2013年,全球通脹率平均為11%,2014年預計為3.9%。今年1月份歐元區PPI為-3.4%,CPI為-0.3%,美國1月PPI降至0,核心CPI僅為0.2%。短期來看,由于結構性改革難以立竿見影,“貨幣寬松+匯率貶值”刺激經濟,似乎正成為除美國外各國貨幣政策的首選。
隨著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量寬繼續加碼,歐元和日元紛紛出現大幅貶值。歐央行宣布實施1.08萬億歐元的QE后,歐元對美元迅速貶值了2%以上,若從2014年以來算起更跌去約20%,創下11年來新低;而日元在大規模量寬政策推動下近兩年一直延續貶值趨勢,從“安倍經濟學”開始主導日元走勢以來對美元已貶值大約33%。
主要發達經濟體競相推動本幣貶值,可能在市場上形成“以鄰為壑”的政策預期。今年以來,巴西雷亞爾對美元匯率累計下跌近15%,目前跌至10年新低;南非蘭特下跌6%,創13年新低;土耳其里拉下跌11%,創歷史新低。
競爭性貨幣貶值從來都沒有贏家。從匯率變動效果看,如果各國都實施競爭性貨幣貶值,貶值效應將相互抵消,對刺激出口的效果有限。
隨著對全球匯率戰的擔憂與日俱增,全球的目光開始集中在中國身上,想知道中國是否會讓本國貨幣大幅貶值以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從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立場上看,兼顧市場供求、引導市場預期并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仍是主要目標,中國不會加入“全球匯率戰”,也不會任由貨幣大幅貶值。
事實上,盡管目前人民幣匯率波動性上升,但今年以來對美元匯率僅微貶0.9%,遠不及同期韓元對美元3.3%以及新元對美元4.2%的貶值幅度。由此,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依然呈現強勢,并沒有加入貨幣貶值大潮。
美元的地位并未被動搖,美國貨幣、信用的擴張與收縮,仍將通過金融、貿易與資本流動渠道向全球傳導。美聯儲在今年加息是大概率事件,由此將進一步確立美元的強勢周期。
根據IMF最新預測,2014年~2017年,美國經濟增長將會比歐元區和日本高出1.5個百分點,進一步推動美元上升的動力。在此大背景下,其他非美元貨幣對美元的波動性勢必增強,許多外圍國家由于在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穩定和資本流動三者間不能同時兼顧,將面臨新的政策困境。基于此,建立新的全球貨幣治理機制以及更穩定的全球匯率架構就變得愈發迫切和重要。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