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0 00:32:1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卓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卓 發自北京
目前,專車問題引起爭議的大背景是交通運輸改革,直接背景是出租車改革。業內的共識是,專車服務應該是由交通運輸部盡快出臺管理辦法,劃定電商平臺企業介入汽車租賃運營領域的業務范圍和規范,并盡快出臺法規明確允許帶(代)司機租賃的合法性,以及加速論證參與運營車輛的資質及可行性方案。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顧大松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國難以一盤棋的情況下,建議專車監管仍應立法先行,尤其可以地方創新為主、分城市試運行。
對于什么樣資質的車輛可以被允許進入專車,顧大松認為一定要對此立法,應當鼓勵地方創新,立法引領,不一定要全面鋪開。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則認為,立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基礎中立”,法律制度的安排不能阻礙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否則的話,就是不合時宜的。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何霞表示,移動專車會受到交通運輸部和工信部的“融合監管”,而融合監管領域一般來說相對傳統監管要松一些,因為這些業務相對是比較新的業務,所以還會有包容化趨勢。
這在具體立法出來之前,對專車領域無疑是一個較為積極的信號。
談到監管目標,何霞表示,國外一般是消費者利益最大化,而在中國還要考慮第二條,就是要有利于產業的發展,此外,往往還需要考慮網絡與信息安全。
中國社科院數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還分析,在互聯網交通方面會有4個大“蛋糕”,第一個是車載智能設備制造的大發展;第二個是交通運營領域;第三個是在移動專車背后還會延伸出一種互聯網服務,比如說地圖、定位、移動、電商,這里面會增長出一大塊利益出來;第四是保險業也會成為這個行業的主力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