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9 10:24:55
山東省生產低速電動車的企業超過100家,其中有很多是小作坊式企業。如果默許粗制濫造的產品生產和銷售,必將影響這一新興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丁舟洋
一直以來,小型電動車在禁與放的爭議,以及產銷猛增與質量良莠不齊的矛盾中前行。行業標準遲遲未出現,小型電動車未來會否遭禁行?這是生產商與消費者的最大顧慮。
快速成長的市場已經倒逼地方政策出臺。今年6月,山東成為全國第一個推出小型電動車行業準入標準的地區。山東汽車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魏學勤在2014年第二屆中國(成都)鋰電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上發言稱,今年1~10月山東全省共生產小型電動車13.67萬輛,同比增長近50%,投資總規模已超150億元。
據了解,山東省生產低速電動車的企業超過100家,其中有很多小作坊式企業。山東省行業標準出臺后,10月第一批獲批符合準入條件的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只有9家,這意味著大面積行業洗牌將要來臨。
國標缺位小作坊頻現
每臺售價3萬~5萬元、車速可達60~70k公里/小時、四輪車型載人空間大,小型電動車因其低價、便捷、實用的特點逐漸占領三、四線城市和鄉鎮市場。
調查顯示,在二、三線以下城市中,消費者對小型電動車為代表的微型客車認知度最高可達78.8%,對油耗和車價的敏感度達到63%。魏學勤稱,小型電動車不需要政府補貼,平均百公里耗電約10~15千瓦時,每公里用電成本不到0.1元,比傳統燃油汽車節約使用成本約70%,“這就是它的活力和剛性需求所在“。
魏學勤歸納出我國三、四線城市和鄉鎮交通工具的演變的三條路徑:第一代為拖拉機,第二代為農用車和摩托車,第三代將進入小型電動車時代。“目前中國有1億輛摩托車、2億輛電動自行車的保有量,而小型電動車或將成為摩托車和電動自行車的升級換代產品。“魏學勤分析說。
作為小型電動車生產使用大省,山東從2010年不足兩萬輛的產銷規模迅速攀升到2013年的十多萬輛。
然而,火爆的市場也因缺乏規范而亂象頻出。目前,國家仍然沒有對低速電動車的行業標準作出統一規劃,也未將低速電動車的發展列入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規劃中。高速發展和監管缺失的不對稱,使得小型電動車粗制濫造、事故頻發、擾亂交通秩序的問題浮出水面。
“低速電動車產業由于沒有法規和標準的明確約束,企業沒有準入門檻,一批不具備生產條件的企業開始大量生產和銷售。“魏學勤表示,山東省生產低速電動車的企業超過100家,其中有很多是小作坊式企業。如果默許粗制濫造的產品生產和銷售,必將影響這一新興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如果待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再進行規范,或將重蹈此前電動自行車發展中 “國標暫緩執行“的覆轍。
市場爆發催生地方標準
亂象之源正是監管缺失。“其實監管要素就三條:走什么路,掛什么牌,要什么駕駛執照。“魏學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掛牌,就不怕追責。即便是正規汽車,只要不掛牌,違反交通安全的事故必將增多。“
原標題:小型電動車亂象頻出 山東高門檻政策促行業洗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